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率亞太地區研究制定指南

2017-01-17
■研究團隊教授在實驗室指導學生研究。 柴婧 攝■研究團隊教授在實驗室指導學生研究。 柴婧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柴婧)中大醫學院自1997年開始對大腸癌進行全面性研究,但直至2000年大腸癌仍未有受到亞太地區的重視。

為了解亞太地區包括中國在內的大腸癌流行病學現狀及高危族群,中大研究團隊在2003年帶領亞太地區17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研究,並提出結腸鏡作為中國大腸癌篩查手段的準確性和安全性,亦領導成立大腸癌篩查亞太工作組。

團隊在2005年首次明確亞太地區的大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正高速增長,大為提升了亞太地區對大腸癌的重視。

中大在2007年牽頭舉辦亞太區大腸癌篩查共識會議,建立新的大腸癌危險評分方法,並首次制定了亞太區大腸癌篩查指南。

沈祖堯指出,利用篩查指南可讓17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根據指南制定所需的政策,目前新加坡、台灣、日韓、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已制定了自己的大腸癌篩查方法。

沈祖堯又提到,在北美洲及歐洲,50歲以上即可做腸鏡,但亞洲人口較多,政府未必可負擔得到。

高危人群仍需做大腸鏡

但他認為70歲以上的長者、男性、有大腸癌家族史及吸煙人群都是高危人群,可根據危險評分劃分危險程度,「如果發病率高的人群可早點做大腸鏡篩查,發病率低的人群則可以先做大便測試。」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