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已故著名收藏家坂本五郎先生自傳《一聲千兩》再版本2016年底由嘉德藝術中心與中華書局聯合推出。與十一年前的初版不同,再版增加了坂本五郎生前專門撰寫的前言,以及數十張藏品圖片。此外,該書譯者也對譯文作了全新修訂,還對文中提及的多處人名、地方、作品名進行了註釋。如今這本自述書籍再版,卻花落人去,一則則故事,再度勾起了藏界對於這位剛剛過世仙翁的追憶。■文:張夢薇
在日本乃至整個亞洲收藏界,坂本五郎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50餘年的收藏生涯中,他穿梭於倫敦、紐約、巴黎拍賣場,以屢創中國古瓷拍賣世界紀錄的價格,納入許多罕見的文物珍品,被歐洲人譽為「小拿破侖」。藏者如斯卻不計較私利,很多人讚歎坂本一生「大氣」,是因其在收藏的同時,亦不斷地將自己的藏品捐贈給亞洲各地博物館。其中有不少藏品已經成為東京國立博物館、奈良國立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台北「故宮博物院」和大英博物館館藏中的精品。
1.8億日圓的元青花釉里紅大罐、1億日圓的宋代官窯青瓷花瓶、9,000萬日圓的元青花魚藻紋大罐......誠如坂本五郎在其自傳《一聲千兩》裡所說:「我在迷戀古代美術的半世紀以來,我天天都在憑借膽識競標『一百兩』『一千兩』」,「一聲千兩」代表了坂本五郎在拍賣場上的果斷與應對,在這本自傳中,坂本五郎以富有情感的文字講述了自己的成長歷程、細數了他在古董市場的傳奇經歷、還原了競拍場上那些驚心動魄的歷史時刻、體悟出了自己在收藏過程中的得與失。自傳以一個個短小精悍的故事,生動活潑的語言,豐富翔實的細節,充分展示了坂本五郎先生作為一位大收藏家的性格與人生故事。
只愛「中國製」
坂本五郎家境貧寒,但他從小就喜歡藝術,在《一聲千兩》中他說,「我從小就喜歡繪圖和漫畫,小學時還被選中參加展覽。因此我曾偷偷想過將來成為一名畫家」。不過後來,坂本五郎輾轉成為了一名古董商。他在自傳中回憶道,「在我剛成為古董商的時候,在京都的聖護院阪古董店,看到了一件珍貴的江戶時代的象牙小雕刻,髮型和姿態都很像當年背着我的母親,腦海中浮現出我躺在母親懷中的情景。雖然很昂貴,但我還是一咬牙,買了下來,現在還珍藏着」。
坂本五郎對中國古董的情有獨鍾,讓全球古董收藏家都喜歡上了Made in China。上世紀50年代初,坂本五郎就開始苦心鑽研中國古董,曾購入南宋官窯仿古琮式瓶和中國佛教高古雕塑,1960年,對英文一竅不通的坂本五郎卻勇敢走到西方世界去追求夢中精品,當時能在倫敦參與拍賣會的亞洲面孔非常少,但坂本五郎憑藉着「眼睛和感覺,就那麼不惜一切地到海外遠征了」。
在歐洲的古董商和收藏家們集體熱衷於印象派繪畫時,坂本五郎只鍾情於中國古董,主攻陶瓷和青銅器,他認為,「只有日本人和中國人能夠理解中國古董的真正價值」。在倫敦購下的嘉靖五彩魚藻紋罐,也讓他聲名鵲起,其好友約翰.菲格斯爵士曾寫信告訴他,自二戰結束後,能登上《泰晤士報》的日本人只有兩個,一個是日本首相吉田茂,另一個就是大收藏家坂本五郎。坂本也豪情地表示,自己正「逐步朝着要擁有日本乃至全世界最頂級藝術品的夢想邁進」。
坂本五郎也被收藏界稱為怪人和鐵人,他不以盈利為目的,將信譽視為最高的財富,1947年,他把店名取為「不言堂」,取義《史記》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次,他買到一尊非常罕見珍貴的殷商青銅器,買回後發現蓋子是真的,器體是仿製品,這時一個同行高價求他轉售,他一五一十地告知原委,甚至在對方說「假的也認了」後,還是斬釘截鐵地拒絕出售。坂本對別人的點滴幫助都銘記在心,在書中反覆提及。成名後對後輩提攜不遺餘力,在他店裡學習的學徒自立門戶,他次次都是鼎力相助。他的勤勉讓人敬畏,曾因操勞過度被送進醫院,坂本五郎認為古董收藏家猶如拳擊手,一記重拳往往並不奏效,不停地擊出刺拳,倒能夠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懈的努力,迎擊的機會才能加大。同樣只有反反覆覆的嘗試,才能成為真正的古董行家。
初次捐贈中國史博館
目前可知,坂本五郎最早曾捐贈一件南宋花式漆盤予當時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坂本五郎對於漆器的認識與研究,和時任英國駐日大使館的薩.約翰.菲格斯有關。坂本稱他為「二戰後東洋漆藝研究的先驅」,也不諱言當時日本國內對於漆器的研究非常貧乏。因為菲格斯的委託,坂本才開始將目光轉移到過去未曾注意過的非茶道具之漆器。他先是收藏一些紅色雕漆、黑色雕漆和存星等素色漆盤,後來更買入了不少琉球漆器中的青貝螺鈿工藝品。他在自傳中提到︰「有一次,我在名古屋買了十件傳世品......後來,有一件賣了給英國,剩下的一件給了法國的吉美美術館,再後來,其中的一件和角盤一起贈給台北故宮博物院,另一件則送給了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關於贈予中國歷史博物館的過程,他也稍有回憶,當時的中國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局長等人拜訪坂本宅邸時,他拿出了一件漆盤供大家欣賞,這件作品係由留學中國的僧侶帶回日本,後來他將這件作品送給中國歷史博物館,以表日中友好。
捐贈十件青銅器
1968年9月19日是東京國立博物館東洋館落成之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昭和三十年代後半段,東京國立博物館積極整建博物館的展覽空間,先後打造了法隆寺寶物館及以展示東洋美術為主的綜合型展館東洋館。東洋館正式開放的這一天,坂本五郎以母親的名義捐贈了十件商代至戰國的各式青銅器作為賀禮。這在當時是二戰後最大的一次私人捐贈,坂本自己回憶道:「我為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決定以母親的名義捐贈一批收藏。我將住友的竹腰健造先生、奈良國立博物館的石田茂作先生、京都大學的水野清一先生請來,商談捐獻事宜。經水野先生挑選之後,我將十件中國殷商青銅器捐給東京國立博物館東洋館。這批捐獻為該館館藏錦上添花,母親由我太太陪伴,參加了開館儀式,老人非常開心。」
坂本五郎的青銅收藏之路,最主要就是受惠於日本著名的考古學家及佛教美術史學者水野清一的指點。二戰前後的日本對於美術品的收藏出現了變化,但中國青銅器不討喜的外表始終讓人望之卻步,以致價格低廉、無人問津。他在自傳裡提及自己與中國青銅器的相遇過程時表示:「古殷商青銅器似乎是被時代所遺棄了!通過水野先生對古殷商青銅器的講解,我深深地認識到它們的非凡價值。我意識到,現在還有機會,馬上下手當為時不晚!」坂本購買及鑒賞青銅器時,相當程度仰仗水野清一的慧眼,他經常帶着四處搜購的青銅器上門討教,「那時我還年輕,心中燃燒着新的希望,幹勁十足。招呼也不打,就帶着東西登門拜訪了......先生教給我不少規矩,真正實踐起來感覺很難。兩千年前的漢代作品已經算年輕的了,最古老的甚至有公元前兩三千年的遺品。」久而久之,坂本對於青銅器的鑒賞力增長許多,下手也越發準確,那一兩個月一次的研究室相會,成為坂本與水野、白川靜(日本漢學家,1910-2006)、貝塚茂樹及梅原末治(1893-1983)等人的研習會,學者可以透過坂本看到稀有的古青銅器,而坂本也能從這些人身上汲取新知。
捐贈台北故宮
坂本前後多次訪問台北故宮,並在1969年至2008年間捐贈了五件作品,分別為:新石器時代雙耳波濤紋彩陶罐、唐灰釉加彩釉陶馬、宋黑漆方盤、宋葵花式漆盤及宋至金磁州觀台窯白釉洗等。1964年,因緣巧合下坂本跟隨着日本著名陶瓷史學者小山富士夫(1900-1975)第一次拜訪台北故宮。在這次參訪中,坂本得以進到神秘的故宮庫房之中:「一天,跟隨小山先生,我們來到故宮博物院後山的倉庫,那情景真讓我永生難忘!......真不知道那些木箱裡都放了些什麼寶貝。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這裡存放着幾十萬件貴重寶物。管理員為我們打開了倉庫中的一間房間,陸續拿出北宋、南宋時期的官窯瓷器數件。我在一旁一邊給小山先生打着下手,一邊把它們拿在手裡細細觀看。這是一次讓我終身受益的學習,至今,我心中都充滿着感激。」
當時台北故宮的陶瓷器藏品年代多集中在宋代以後,唐代甚至是早期陶瓷較為缺乏。坂本將這樣的情形放在心底,幾年後台北「故宮」前副院長譚旦冏等人至京都拜訪他時,他大方地拿出三件作品讓譚旦冏挑選,最後新石器時代雙耳波濤紋彩陶罐成了坂本第一件捐贈台北故宮的收藏。坂本提到過這件作品是他在倫敦拍賣會上購得,當時被公認為市場上保存狀況最好的彩陶雙耳罐。
收藏之中的人生
92歲的坂本離世之後,藏界無數文字回憶着他的廣納博藏,也回顧着他的不輕言放棄。這本自傳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裡面一個小故事:一次,坂本五郎向朋友請教李朝瓷器的鑒賞之道,朋友沉思了下說:「好比我們三人去散步,途中登山在山頂發現一位老人,三人就想這個老人在做什麼,我想他是在遠眺風景,你或許猜他在等朋友,另一人說他在找失物,於是我們三人就去問老人,老人說,『只是站着唄。』」友人最後說道李朝器物之美,就如這老人的心境,朋友的話讓坂本五郎大受震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當為坂本五郎一生的真實寫照,這位不一樣的收藏家,平凡溫暖、執着努力,一如此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