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中國南海建「野外實驗室」已獲重要科研成果

2017-02-21

香港文匯報訊 據新華社報道,深海沉積是地球表層系統演化重要的「信息載體」。在中國海洋科學第一個大規模基礎研究計劃--「南海深部計劃」的支持下,中國在南海東北部建成全球先進的深海沉積動力過程觀測「野外實驗室」,目前已取得重要科研成果。

據該項目負責人、正在「決心號」大洋鑽探船參加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的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志飛教授介紹,南海是西太平洋地區最大的邊緣海,瀕臨亞洲大陸,每年要接受數億噸周邊河流的沉積物,加之西太平洋深層水貫入的長期影響,在南海深海形成複雜和活躍的底層海流搬運和沉積作用,使南海成為開展深海沉積過程研究的理想場所。

南海存在兩種典型深海峽谷

在「南海深部計劃」支持下,經過多年努力,中國已在南海東北部建成全球先進的「深海沉積動力過程綜合觀測系統」。這套系統由同步觀測的12套綜合錨繫和1套海底三腳架組成,錨繫長度在1,000米到3,300米之間,水深主要分佈在1,500米到3,900米範圍內,主要觀測南海的深海海流溫度、鹽度、流速、混合強度等參數,並收集深海裡的懸浮沉積物樣品,成為中國科學家持續開展深海沉積學研究的「野外實驗室」。

通過長時間的深海錨繫觀測,劉志飛帶領科研團隊已證實等深流在南海北部海盆長期存在,在國際上第一次定義深海等深流的速度結構及其季節性變化。他們發現海表生成的中尺度渦,能夠穿透數千米水層,與等深流一起,共同對深海沉積物遠距離搬運起到關鍵作用。他們還鑒別出南海存在兩種典型的深海峽谷,發現高屏海底峽谷長年頻發的濁流事件是由途經台灣的颱風引起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