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 林
仙戀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正在東方衛視熱播中,唯美的畫面裡洋溢着愛的宣言︰「三月春盛,煙煙霞霞,灼灼桃花十里,取一朵放在心上,足矣!」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這才是純愛。
在萬千桃花的見證下,夜華和白淺的愛情即將迎來美好的結局。劇情進入尾聲了,十里桃林,十里芳菲,就要隱入幕後,僅供人回味。再回望人間,彷彿應景似的,時下恰是陽春三月桃花綻放期。桃花之美,凡間不輸仙界。桃樹身份尊貴,卻十分親民。在路邊、在山坡、在公園,它們隨處可見,人人可賞。芳姿爛漫,引人注目。偶爾看到一棵開花的桃樹,我一定會迎上去,輕嗅花香,忘情地圍着桃樹轉上幾圈。不獨是我,所有愛花的人都會被桃樹吸引過去。不愛桃花的人太少了。李商隱有一首《嘲桃》:「無賴夭桃面,平時露井東。春風為開了,卻擬笑春風。」看似不喜桃花,直言桃花無賴,其實是借物諷人,作者並非真正不喜歡桃花。再說了,桃花笑傲春風有何不好?如此好花,即便作出驕矜之態,也是風骨使然,些許「傲氣」,無傷大雅,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是崔護的《題都城南莊》詩。桃花笑了,人在春風中醉了,美人兒卻遲遲不見。形容一個女子美態,常常說她面如桃花。楚國的息夫人因為美色,被楚王從息國擄掠而來,尊稱為「桃花夫人」。千古傷心息夫人,她無可奈何,過着不言不語,以淚洗面的日子。看來,面如桃花者,也未必活得快樂。李漁《閒情偶寄》說過:「色之極媚者莫過於桃,而壽之極短者亦莫過於桃。」媚,是青春魅力。媚,又是一把雙刃劍。桃花易夭,紅顏易逝。桃花謝了,來年復發。美人遲暮,徒喚奈何!
黛玉葬桃花,寫下悲情《葬花詞》,嘆的是人生淒涼;陶淵明寫《桃花源記》,記錄美好,嚮往的是歸隱田園;孔尚任寫《桃花扇》,情隨國亡,借用了桃花一抹艷紅。不管人類賦予桃花怎樣的情感,桃花都不悲不喜,依然故我。開花的時候,且盡情欣賞。花落之後,就等着吃桃子吧!
「寧吃仙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是對桃子的至高褒獎。桃子美味,加之面相喜氣,又叫「壽桃」。麻姑獻壽,獻禮就是壽桃。小時候,我家買年畫,年年買麻姑獻壽圖。畫中的人物,着衣不同,意態多端。仙袂飄飄,或紅或綠。踏雲飛升,各具風采。共同點是,麻姑的托盤裡總是舉着幾枚仙桃。那是王母娘娘蟠桃園裡最大個的仙桃,形體飽滿,汁液如蜜。
為什麼讓麻姑獻壽,而不是其他仙女呢?這裡面有個故事。麻姑在民間的時候,是個善良的好姑娘。有一次,她遇上一個老婆婆,有氣無力地躺在路邊。麻姑立刻拿出僅有的幾個桃子給老人吃。桃子真是養人,老婆婆吃過之後,煥發了精神。她挑選了一枚桃核給了麻姑,囑咐麻姑趕緊回家就種到院子裡。麻姑種上桃核之後,桃樹神速生長,一個月後,樹上結了數以萬計的大桃子。當時,天下正鬧饑荒,麻姑想把桃子送給窮人吃,卻遭到父親嚴厲反對。她偷偷摘了桃子送出去,又遭到了父親一頓暴打,並把她關起來,不給她自由。老婆婆來救她,兩人踏着祥雲飛升上天。麻姑這才知道,老婆婆正是王母娘娘,她下凡正是為了引渡一個心地善良的使女,在蟠桃會上專司獻桃。
說起蟠桃會,不能不說孫悟空。眾所周知,孫悟空愛吃桃。從前跟着菩提祖師學藝的時候,祖師見他聽到妙音,喜不自勝,手舞足蹈,就問他:「悟空,你既識妙音,我且問你,你到洞中多少時了?」「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孫悟空哪裡知道多少時?好在他腦子好使,回答道:「弟子本來懵懂,不知多少時節。只記得灶下無火,常去後山打柴,見一山好桃樹,我在那裡吃了七次飽桃矣!」菩提祖師便推算出,孫悟空來學藝七年了。七年食桃,而且吃得很飽,估計早就上癮了。爛桃山的桃質量怎比蟠桃園?趁着管理蟠桃園,孫悟空大吃特吃,不計後果,鬧出來很大動靜。
吃桃子鬧出大動靜的還有晏子。歷史上有名的「二桃殺三士」,就是晏子的計謀。三位武將功高蓋主,飛揚跋扈,全然不把齊景公放在眼裡。晏子看不下去了,用兩個桃子引起他們爭執,成功促使三人自殺。晏子深知,好大喜功是武將們的致命弱點,才兵不血刃杜絕了後患。這名義上是自殺,實際上是他殺。在電視劇中《羋月傳》中,惠后羋姝也用了兩個桃子,引起嬴氏兄弟手足相殘,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晏子計謀的啟發?桃子為什麼成了害人利器?那是因為桃子好吃。倘若不好吃,誰會為了爭桃,連命都搭上呢!
桃花好看,桃子好吃。桃木是不是也很有用途?桃木,又叫「神仙木」,人們常常用桃木造成寶劍鎮宅。古人認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抵禦邪氣。王安石有一首著名的《元日》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傳說,鬼最怕的兩個神人叫神荼、鬱壘。人們在桃木板上刻上這兩人的名字,掛在自家門前,用以鎮邪祛惡,這樣的桃木板就叫做「桃符」。人們喜歡新桃換舊符,一個原因是,新的一年萬象更新。更重要的是,他們認為舊的桃木板辟邪的力量有所減弱,必須換新的才夠保證家人安康。
小的時候,母親給我製作了一個桃核手串,據說也是為了防止外邪入侵。管用不管用不知道,每次戴上手串,都使我洋洋自得。因為,鄰居家的孩子,幾乎都沒有桃核手串。桃核手串是用紅絲線串起來的,在一次參加學校植樹節的時候,絲線斷開,桃核散落在校園的草叢裡。當初,並沒有十分珍視那些桃核,也沒想到俯身把它們撿回來。
上初中的時候,學到一篇古文《核舟記》,很是欽佩王叔遠的技藝,他居然把桃核做成了一葉扁舟。在一枚修狹的桃核上,他雕刻了五個人,八扇窗,還有對聯、題名、篆文、手卷、茶壺、爐子、舟楫、箬篷、念珠。能夠在不到一寸的桃核上運刀自如,刻畫出栩栩如生的諸多情景,簡直令人難以置信。王叔遠的技藝無疑是神奇的,也正是這枚桃核成全了他的神技,桃核也是神奇的寶貝呀!小小的桃仁藏在桃核裡,素來不喜歡顯山露水。然而,它的功用還是被李時珍發現了。《本草綱目》記載:「桃仁行血,宜連皮尖生用。」 活血祛瘀只是桃仁的功能之一。據科學研究,桃仁含碳水化合物和糖類,它能迅速為身體補充新能量。
行文至此,方覺得,桃樹全身都是寶啊!不禁詩情大發,也就不揣淺陋,胡謅了一首打油詩:
桃花飄過桃子香,桃木辟邪財運旺。
桃核戴在手腕上,桃仁雖小防病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