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衛生+今日香港-
香港公立醫院急診室長期供應不足,醫院管理局大會早前通過調整公院收費決議,多項收費調高35%至70%,當中急症室收費更倍增至220元。局方認為現時急診室被濫用,通過加價可緩解相關情況。究竟急診室有無被濫用,即使有,相關決議又可否緩解此情況呢? ■麥挺 香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中學通識科科主任
【加費原因】非緊急病人濫用服務
根據醫管局的說法,急症室收費大幅提升,有兩個原因:
原因1. 公營醫療收費較私營收費低;
原因2. 大量非緊急的病人濫用公營急症室服務,導致有需要的人士排隊等候時間增加,醫療人員的工作量和壓力大增。
這兩個理由成立嗎?
原因1:2002年12月,醫管局急症室服務由以往的免費增加至100元,當時政府的資助水平約為成本的82%。14年過去了,這個100元收費水平原地踏步,但隨着醫療成本的增加,2015年的醫管局數據顯示,有關補貼比例增至92%。根據顧問公司的數據,2016年私家診所一般疾病收費中位數大約300元(其實很多收費已超過300元,部分較低的收費多是一些醫生對長者的優惠)。因此,公私營的收費差距超過200%。從此角度講,原因1成立,但兩者的服務對象和服務質素是否能相提並論呢?值得思考。
原因2:根據醫管局資料,在急症室五級分流制度下,2015/16年度約有34.6% 是屬於1級(危殆)、2級(危急)或3級(緊急)級別,其餘65.4% 是屬4級(次緊急)或5級(非緊急)個案。
據醫管局主席梁智仁透露,現時第一和第二級緊急的病人,能即時和在15分鐘內接受治療,達到服務承諾,但第三類緊急的病人,過去3年,只有75%至78%人可以在半小時的服務承諾內得到處理。 分類為「緊急」的病人之延治可能受到大量第4級和第5級「非緊急」病人而導致。但往急症室求診的病者中,有高達三分之二人士被歸類為「次緊急」及「非緊急」,這個比例確實偏高。
在醫管局的理念中,那65.4%第4和第5類分級的病人,應該減少甚至不使用急症室服務,以讓更多的資源去處理第3類(緊急)的病人,讓其獲得及時救治。
但問題是,對於欠缺醫學知識的普通市民,恐怕不容易。另外,也有不少病者是在夜間或假期,當其他私家診所停止提供服務的時候到急症室求診,他們應不應被歸類為濫用急症服務呢?
當然,也有一部分非緊急患者可能認為公立醫院收費較私家診所便宜,或者檢查較全面或藥量較多,他們也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排隊,這部分患者可能較接近醫管局「濫用者」的歸類,但是人數有多少無從得知。
【新聞背景】急診收費擬增至220元
醫院管理局大會2016年12月15日通過調整公院收費決議,建議病床、普通科門診及專科門診等多項醫療服務收費,調高35%至70%,當中急症室收費由100元建議倍增至220元。醫管局強調,加價有助收窄公私營醫療服務收費的差距,改變非緊急病人的求診行為,減少濫用服務情況,預計本月向政府提交建議,有關加費的議決由政府最終決定。
【建言獻策】醫護人力資源成最大局限
公營醫療服務供應最大的局限是醫護人力資源,特別是醫生人數。由於醫科是非常專門的學問,需要最優秀的學生修讀,需要比其他學科更長的時間、更嚴格的考試及實習才能獲得資格,所以醫生人數難以在短期內倍增。
最讓醫管局頭疼的,是公營系統的醫生累積了一定經驗後,很多都投身私營醫療機構或自行執業搵真銀。
另一方面,當討論到輸入外地醫生以解決醫生不足的問題時,政府卻面對醫學界的大力反對,公營醫療又怎不會面對人才荒呢?
年年檢討價格 發揮經濟效能
筆者認為, 加費有其符合經濟的原則,也有短期成效。但價格必須每年檢討, 接近市場價格,才能發揮價格的經濟效能。
同時,為了讓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況是否「緊急」, 政府可以提供24小時「打電話問病情」的熱線,這能有效分流病人到急症室或門診,減低急症室壓力。
另外, 政府應和醫學界共同建立一個各區公私營門診服務的資訊平台,讓市民更易獲知有關訊息, 方便看病,才不會動輒前往急症室求診。
擴充服務 吸納人才
治本之法是政府在急症服務以外, 為非緊急病人提供足夠的公營和私營醫療服務,包括夜間和長假期門診。雖然衛福局提出在未來增加4萬個門診服務,但面對估計有22萬個不足之數,供應的增加仍是杯水車薪。要增加公私營醫療服務, 醫生是關鍵, 政府可考慮放寬外地醫生來港執業的限制。
【效能預估】效果曇花一現 治標不治本
資料顯示,當公營急症室收費自2002年底加至100元後,2003年求診人次迅速由加價前的238萬下跌23.2%,降到約183萬。但2004年開始,求診人次逐漸回升,2004/2005年度已回升到200萬人次以上(升幅約10%),並漸漸上升和維持在220萬多人次的水平。
2015/2016年急症室總求診人次約224萬,與2002年前加價前的水平約有6%的差距,加上同期人口增長約6%, 當年的收費提升約降低了14年來12%對急症室的需求。
由此觀之,加費的短期效果較明顯,但由於公營服務的價格缺乏彈性(十多年維持不變),當市民習慣有關價格後或其他私營收費提升後,相關的需求逐漸回升。
【持份者觀點】升長者開支 降求診意慾
醫院管理局主席梁智仁:根據醫管局委託的顧問報告,發現因感冒、肚瀉等病症到私營診所求診的病人收費中位數為300元,與現行急症室100元收費差距甚大,加上急症室醫療成本已由2003年的570元升至現時的1,230元,有需要收窄公、私營醫療服務收費差距,改變非緊急病人的求診行為,減少服務濫用情況。
關注病人團體: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指出,65歲以上長者為急症室主要使用者,佔急症室入院總數的53%。根據去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長者貧窮率為30%,更有26萬名貧窮長者未有領取綜援,急症室加費會令該類長者醫療開支增加,生活百上加斤,擔憂他們日後就算身體不適,亦因收費倍增而降低求診意慾,導致病情惡化。
醫生組織代表: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吳志豪對加價表示贊成。急症室收費已十多年未有調整,存在非緊急求診病人濫用急症服務的情況。加價針對的對象是第4、第5類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由於現時急症室收費低廉,故吸引該類病人求診,估計調整收費後,可將該類病人分流至普通科門診。
議員:立法會醫學界議員陳沛然同意有需要檢討急症室收費,但加至220元卻有商榷餘地。
他質疑醫管局在加價一事上形容部分市民及病人「濫用急症室」,如同「擺他們上枱」,並強調病人不應被呼之則來,揮之則去。
【供求定律】人口持續老化 需求只增不減
醫管局就急症室加價的建議是一個降低市民對急症醫療需求的手段。隨着人口增加及人口老化,市民對公營醫療的總體需求只會不停上升,當中需要即時診治的急症服務及不緊急的診治需求也同步增加。
政府控制的公營服務,價格調升只會增加市民使用該服務的開支,但能不能降低有關的需求呢?短期可能令需求下降,但長遠而言,由於公營服務的價格低而長期不變,在私營價格調升後,對某些市民來說,最大的成本只是等候時間,所以在權衡各項成本後,自然有其選擇。
【小知識】
分流制度:醫院管理局轄下急症室均實施分流制度,按照病人病情的輕重緩急而定治理的先後次序,而非按先到先得的方法。 當病人抵達急症室後,先由一名富經驗及接受特別培訓的護士,對病人的病情作出初步評估,危急的病人會獲得優先治理。
【想一想】
1. 根據資料,醫院管理局大會於2016年12月15日通過什麼決議?
2. 承上題,醫管局提出相關決議的原因為何?
3. 你認為此決議可解決急症室濫用問題嗎?
【答題指引】
1. 同學可在資料中找到答案,醫院管理局大會2016年12月15日通過調整公院收費決議,建議病床、普通科門診及專科門診等多項醫療服務收費,調高35%至70%,當中急症室收費由100元建議倍增至220元,預計本月向政府提交建議,有關加費的議決由政府最終決定。
2. 本題亦可在資料中找到答案,原因1:公營醫療收費較私營收費低;原因2:大量非緊急的病人濫用公營急症室服務,導致有需要的人士排隊等候時間增加,醫療人員的工作量和壓力大增。
3. 此題為開放題,同學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例如,根據歷史經驗,香港曾增加公營急症室收費,當時立即收到成效,但沒過兩年,求診人次又逐漸回升,因為求診需求不斷增加,加之私營收費提升,公營又會成為許多人的第一選擇,且急症室是否是被濫用仍有待界定,唯有提供足夠的醫療服務資源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延伸閱讀】
1.《公院冬季續「迫爆」》,香港《文匯報》,2017年1月9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1/09/HS1701090020.htm
2.《滿75歲領長津者 公院門診免費》,香港《文匯報》,2017年1月19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1/19/HS1701190015.htm
3.《6146人次輪急症 屯院「重災區」》,香港《文匯報》,2017年2月1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2/01/HK17020100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