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神州行走 > 正文

【神州行走】八旬剪紙匠:剪刀舞處紙生「花」

2017-03-29
■馬連喜在剪紙。 記者田雯 攝■馬連喜在剪紙。 記者田雯 攝

右手握一把剪刀,左手捻一方紅紙,無須畫樣,只見剪刀在紙上輕盈起舞,兩三分鐘後,一朵三葉花就在江蘇南京剪紙藝人馬連喜的手中綻放開來。作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剪紙代表性傳承人,現已80歲高齡的馬連喜依然「剪」耕不輟,雙手配合靈活,以剪代筆,如行雲流水般創作出花鳥魚蟲等各式造型的剪紙花樣。

馬連喜出生於剪紙世家,自幼受到家庭熏陶,11歲時就拜了父親的師兄王秀清為師,學習剪紙手藝。「那時候只是單純地想學一門手藝餬口,剪紙可以賣錢,父親就靠剪紙養活一家人。」馬連喜說,他跟着師父學了六七年,三葉花就是剪紙入門的第一課。

不畫底稿,用剪刀作畫筆直接在紙上剪出好看的圖案,在很多人看來是很困難的事情,但是在馬連喜眼中,運剪和構圖是件「熟能生巧的事兒」,「如果先畫在紙上再剪,以後不畫的時候就不會剪了,師父教的紋樣必須記在腦子裡。」

談起剪紙技法,他如數家珍:「右手握剪刀的時候,手心中間要能放下一顆雞蛋,這樣剪刀才能張得開。左手拿着紙,要配合右手轉起來。紋樣先在腦子裡想好,不能邊想邊剪。」他總結的剪法有三個字,「馳」即用剪刀後鋒在紙上快速滑行,到了需要轉折出弧度的地方則要「頓」,對於線條細小易剪斷的部位,要用刀尖一點一點地「挑」。

剪紙須細心 盼年輕人加入

馬連喜所用的剪刀都是經過專業人士打磨的,兩三年就要換一把。這種剪刀兩面薄、刀鋒成直線,刀口極鋒利,頂端又細又尖,這樣在剪紙過程中才能讓剪刀「聽話」,讓紙的邊緣平滑完整。

「剛開始學的時候,指頭都被搗爛了。」剪紙60餘年,老人的右手結了厚厚的繭子,左手的食指和中指也經常被剪刀戳中甚至流血,馬連喜說,「剪紙是非常辛苦的藝術,一定要細心,沒有多年的磨練是不可能成功的。」

幾十年來,他也把技法和紋樣傳給了南京的10幾位徒弟,但這些徒弟現在也已經六七十歲了。他希望能有年輕人繼承這門手藝,所以他經常走進南京的中小學,去給孩子們上剪紙課。■記者 田雯 江蘇報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