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日場郎靜山,用鏡頭寫「意」亞洲現代藝術首場私藏攝影專拍

2017-03-30
■郎靜山《東西橫貫路》,估價:20萬至30萬港幣■郎靜山《東西橫貫路》,估價:20萬至30萬港幣

黃山在繚繞煙雲中舞動山勢、香港的搖艇、台灣的蘆葦,高士於勁松之下傲看俗世,乍看之下,皆是筆墨意境,進而觀之,才發現這一切皆非水墨營造,而是寄託在銀鹽相紙之上,是中國攝影先驅郎靜山鏡頭下,一個世紀的風光。

今季蘇富比10月3號日場上,難得24件郎靜山銀鹽相紙原作齊聚而來,從最早開始的紀實,到藝術家風格代表「集錦」系列,再到之後發展出的「影繪」系列,橫跨郎老90年藝術人生各個階段,由單一藏家釋出,張嘉珍今次將之策劃專題,用「光之繪畫」名之,組成史上首場攝影收藏專拍,引導人們站在美學的視線上,重新認識理解鏡頭背後的郎靜山。

製作文獻性質專冊

為從更多角度深入郎靜山,準確、透徹詮釋出「郎氏藝術精神」,張嘉珍特別邀請著名攝影家、學者,78歲高齡的莊靈,參與到是次郎靜山專題製作的整個過程。莊靈的父親曾任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與郎靜山交誼甚篤,而莊靈本身,亦是現今少數曾與郎氏長期相處的郎靜山研究專家。24件郎靜山作品,張嘉珍悉數帶到台北拜訪莊靈,請她一一觀看、講評,除了聽取莊靈站在專業攝影角度,對郎靜山作品的評析,更獲得寶貴的第一手史料。

於是,在張嘉珍為專拍打造的100本專冊中,內容除了美學上的分析,更將莊靈的口述歷史轉化成文字記載其中,換言之,這次的專冊,不僅是拍賣專輯,也是研究郎靜山的珍貴文獻資料!這些可供後人參閱查找的文字,是拍場之外的功課,也直指張嘉珍的初心。

她認為,與架上繪畫相比,上個世紀的攝影作品在拍場上很少被完整介紹,而以往的拍場中,郎靜山的作品也只是零散出現,「可以說目前市場上,郎靜山是非主流的藝術家,但他的藝術非常具有深度,只是之前一直沒有被很好地呈現,所以我想借這次難得的24件作品,從美學、專業攝影角度全方位詮釋,讓這位大師,重新被看見和理解。」

從「即景」到「影繪」

郎靜山出生於1892年,104歲仙逝,張嘉珍笑指:「他其實是19世紀的人,是我目前做過所有前輩藝術大師中,年紀最大的一位。」在她看來,郎靜山是上個世紀,少數可以和世界潮流同步的中國藝術家。

首件開啟專拍的拍品,將是1928年作品《假寐》,也是中國攝影史上首件裸體作品,可見郎老多麼前衛!作為中國首位攝影記者,郎老五件紀實攝影作品,寫廬山的《危崖挺秀》、太魯閣的《六溪奇石》等,也頗具珍貴文獻價值。

命名「光之繪畫」,張嘉珍是想點出:郎氏作品雖是攝影,創作精神其實是繪畫。組成專拍主體的,是一組9件山水「集錦」攝影,以1939年創作的首件「集錦」《春樹奇峰》為起點,到台灣時期的《東西橫貫路》,是理解郎氏「影畫合一」精神的最佳典範。郎氏用「拼貼」原理,集合多張底片的景物在同一感光紙上曝光,獲得新景,傳統水墨的景致鋪陳,讓西方攝影有了詩性散懷的水墨意趣。

張嘉珍指出,把不同時間拍攝的底片在一張照片中放映時,前後景致大小比例空間感的塑造,不同光線和顏色重組在一起時,怎樣提取,這些問題的技術處理,都是郎靜山的獨門功夫。

除了「集錦」,專拍中另外兩件「影繪」作品,也鮮少出現拍賣市場。「影繪」是繼「集錦」法之後,郎氏50年代的探索,從中可以感受到他極大的原創性和表現力。《女有所思》和《獨宿學幽棲》中,郎靜山把火柴、釣魚線,甚至是痱子粉等實物運用到拍攝上,白色點線在黑色的背景中行走勾勒,塑造出更加神秘、詼諧的畫面氣質。

大師情誼的加持

這次專拍的24件郎靜山作品,幾乎全部帶有鈐印與簽名,除了郎氏親筆題簽,作品《危崖挺秀》、《黃山雲海》更分別由名家郁達夫、張大千題款。

簽名、題款,是尚有餘溫的歷史細節,隻言片語中,可目睹大師之間交誼舊事,也正因這些承載情感的痕跡,使得每一件攝影,都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情誼,變成了對作品價值的最好加持。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