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特稿】電推進技術 可增負載強度

2017-04-13
■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控制室情況。 網上圖片■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控制室情況。 網上圖片

人們都知道,混合動力、全電動汽車正改變着人類出行的模式。事實上,衛星界也在進行一場類似的技術革命,混合動力甚至全電推衛星,正成為各個航天強國試圖佔領的技術制高點。實踐十三號衛星就是中國首顆電推進工程化應用的衛星,這對於中國衛星技術是一場劃時代的改變。

攜百公斤氙氣可保15年

實踐十三號是東方三號B衛星平台的首發星。「從外形上看,東三B平台和東方紅四號平台長得很像,但是換了動力系統、能源系統和心臟系統。」實踐十三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周志成表示,電推進的比衝(衡量火箭或飛機發動機效率的物理參數)是常規化學推進劑的10倍左右,這就意味着如果使用常規化學推進劑,衛星要完成全壽命期內南北位置保持等任務,要攜帶600多公斤的推進劑。然而,使用電推進的實踐十三號只需攜帶100公斤的氙氣,就可以完成長達15年的南北位置保持,這將令衛星可以攜帶更多載荷,完成更多任務。

中國通信衛星曾經一度遭遇發展瓶頸,堅持電推進發展方向,是中國航天工作者長達40多年的堅守。目前,混合電推進技術衛星是廣受國際市場歡迎的衛星種類。實踐十三號不僅驗證了混合電推進技術,並為今後的全電推進衛星研製奠定基礎。業界相信,隨着實踐十三號的成功,中國的通信衛星將迎來更大的國內外市場。 ■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