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時值新書《40個教育提案 把快樂帶向香港學生》發佈,坊間即傳出曾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港、日兩地紅極一時的前歌星陳美齡是下屆教育局長人選之一,不難猜測是市場策略之一,但仍然引起熱議,反而刺激人們的思維。
陳美齡有國際知名度,曾從事聯合國兒童工作,持有史丹福大學教育學博士,又培養三個兒子為同校畢業生,一門四傑,她年前遂把育兒經驗總結成暢銷書《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史丹福》。
從學歷、資歷和國際視野、知名度(號召力)上看,她的背景令人羨慕。她的缺點是沒有在本地教育系統擔任過職位,因而被人質疑其對香港教育了解多少和是否具承擔感。質疑合理,但不夠充分。從自家「教育法」到面對全港的「教育提案」,是她一個躍進,從這點看,就不能說她沒有承擔或有心。
從教育界這個框框去思考,涉及既得利益,陳美齡當然不符合資格,但從廣闊的層面看,她未尚不是一位可考慮人選。香港教育問題為人詬病多年,爭議不斷,且不說近期熱議的TSA(全港性系統評估),回歸二十年,連最基本的「國民教育」都無法落實,原有的教育系統高層沒有責任?要依靠這些帶有固有觀念甚至涉及各種利益糾葛的人推動改革,豈不是癡人說夢?
當特首林鄭在競選期間說,要有管治新思維,方向絕對正確。但之後又傳出新班子可能會以出身公務員或前公務員為主,那就有點自相矛盾。當年董特首推出主要官員問責制,目的除了改革外,也想借助「外人」的另類經驗和能力,以刺激故步自封的公務員思維。
意外的是,她雖然早年因歌唱事業遠嫁韓裔日本經紀人金子力,但原來她一直持許多港人都有的英國國民(海外)護照,而非英籍,反而不少前任或現任問責官員上任前還持有外國國籍呢。
有人懷疑陳美齡是否願意進入所謂「熱廚房」(其實想進入的人很多),但她已公開說願意在任何崗位服務港人,問題是除了書中提案外,她如何打開局面和面對的壓力,以及落實政策的能力和魄力。至於所謂行政經驗和制度細節,以她的聰明程度和適應力,都是小事。香港人常說要think outside the box(跳出框架思考),陳美齡或由她所象徵的符號,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