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美國優先」增全球降溫變數

2017-05-18
■特朗普4月28日簽署一道行政命令,擴大離岸水域油氣開採區域。 資料圖片■特朗普4月28日簽署一道行政命令,擴大離岸水域油氣開採區域。 資料圖片

-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參選期間曾發表言論,聲稱全球氣候變化是一場騙局。他在上台後的一系列舉動也引起環保人士乃至國際社會的擔憂,包括選擇氣候變化懷疑論者出任美國環境保護局局長、推出旨在復興化石能源的「美國優先能源計劃」與一系列行政命令。本文討論國際機制與全球氣候變化的關係。 ■李偉雄 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

【模擬試題】

資料A

美國特朗普政府4月29日迎來執政百日,但數以萬計的美國民眾選擇以370多場「人民氣候大遊行」迎接這一天。各地民眾紛紛走上街頭,反對特朗普氣候政策「開倒車」,以及考慮退出《巴黎協定》,又抗議政府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消極態度,要求白宮立即採取行動推動環保,拯救地球。

然而,5月11日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出席「北極理事會」會議時,出乎意料地簽署宣言承認《巴黎協定》,但他強調華府在氣候變化議題上,仍以美國利益優先。瑞典外相瓦爾斯特倫指出,慶幸「最差的情況」沒發生。

資料B

有勞工領袖對人群演講:「氣候變化的影響是真的,氣候變化的原因是清楚的,我們必須立即行動,轉向使用太陽能、風能和水能。」

一位牧師則慨嘆:「我們不忍再見到有小孩子因為哮喘而失去生命,不忍見到有人因為池塘受污染而患上癌症。」

【想一想】

(a)參考資料A及就你所知,試指出「人民氣候大遊行」的目的。 (4分)

(b)參考資料B及就你所知,試分析氣候變化的原因及影響。 (8分)

(c)參考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你在多大程度上認為設立國際機制有利於改善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8分)

【概念鏈接】

1. 全球暖化:全球暖化是指在過去100年內,或是於緊接未來的日子,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所造成。

估計單是在21世紀,地球的平均溫度便有可能上升1.1℃至6.4℃,情況可謂不甚樂觀。

2. 《巴黎協定》:《協定》是由195國於2015年12月12日在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氣候協議。

協議有以下主要內容:一,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平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之內;二,提高適應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能力,並以不威脅糧食生產的方式增強氣候抗禦力和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

3. 國際機制:國際機制是指在國際政治上,各國家及地區認同的一些制度化或非制度化的原則、規範和決策程序。國際機制這個政治學概念最早在上世紀70年代出現,由專門研究國際關係的學者約翰.魯杰提出。

國際性政府組織往往是國際機制的制訂者,國際機制的運作,為各國的政治行為建立了一套規範。

【參考答案】

(a)監察政府運作

社會政治事務與市民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政府施政不周全,或因某些緣故,未能全面考慮到各方的利益或訴求,可能令到部分市民或團體的訴求被忽略。

「人民氣候大遊行」的參與者透過遊行,表達對政府環保政策的不滿,從而監察美國政府的運作。

表達不同個人和群體聲音

社會上不同的個人和群體,具有不同的背景、性別、種族和理念,對社會有不同的期望和訴求。

「人民氣候大遊行」的參與者表達了對美國及全球氣候變化的共同關注。

(b)溫室氣體增加是全球變化的成因之一,因為它們能吸收和釋放由地表釋出的熱力。人類活動排放的主要溫室氣體是二氧化碳,大部分來自燃燒化石燃料,供生產和交通運輸之用。

同時,人類因開墾土地、造紙、生產傢具等需要而大量砍伐樹木,使能被樹木吸收儲存的二氧化碳減少,變相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

對生態及人類影響

加速冰川融化:全球暖化令冰川加速融化,使海洋水量增加,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城市、低窪地區和島嶼容易出現洪水氾濫,蒙受人命和經濟損失,這些地區的居民長遠更要面對居住地被海水淹沒的威脅。

引發極端天氣:全球暖化造成的氣象變化能擾亂原有氣候。氣象角度上,全球氣溫上升會提高水分蒸發量,大氣中水分增多,加快水循環,最終令極端天氣事件更易出現。

亦有科學家提出,全球暖化造成冰川融解,影響海洋流調節氣候的功能,使赤道的熱量更難輸出,非洲因而變得更炎熱,歐洲則更寒冷。

威脅物種生存:氣溫上升能造成個別生物的數量大幅增加或驟減。例如海水溫度上升使珊瑚礁陸續死亡,進而影響棲身其中的各種海洋生物。

全球暖化也會破壞寒冷地區動物的棲息地,例如氣溫上升使北極浮冰減少,導致北極熊棲身與覓食的範圍大幅縮減。

危害公共衛生:氣溫上升有利病菌和帶菌生物繁殖,其中瘧疾、登革熱及霍亂等傳染更易向變暖地區或衛生狀況欠佳的國家擴散;難以預測的極端天氣事件,也威脅人類健康,例如熱浪增加心臟病患者死亡或發病的機會等。

(c)國際機制是指在國際政治上,各國認同的一些制度化或非制度化的原則、規範和決策程序,例如《巴黎協定》。我在很大程度上認為國際機制的設立無助改善氣候變化的問題。

首先,國際機制欠缺強制性。國際機制在國際政治中建立不同層面的規範,令各國傾向通過機制進行合作,但是由於國際機制的權力皆由參與國授予,並不具強制性。

其次,西方主導國際機制。西方已發展國家(如美國等)一向是國際機制的倡議者,基於國家利害立場,西方國家會在維護本身利益的大前提下,訂立國際機制的原則和規範,其他弱勢國家並沒有改變機制的權力,令公平均等的國際合作難以全面實現。

美國的「美國優先能源計劃」與一系列行政命令,顯示了國際機制存在局限性,就是西方國家主導這些國際機制。

然而,國際機制在國際社會建立一定程度的權威。當愈來愈多國家加入某個國際機制時,由於參與的成員國眾多,便會在國際社會中產生一定權威,形成一種強而有力的規範。不過,由於國際機制往往欠缺強制性,有參與國若不遵守,其他國家亦無何奈何。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