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遊記》第四回,唐太宗入陰司,遇豐都催命判官保駕;《聊齋誌異》在「豐部御史」一節中稱豐都為「冥府」;《鍾馗傳》第一回講鍾馗到豐都收降鬼魔......這些中國古典神話小說對「鬼城幽都」、「陰曹地府」作了形象描繪,再加上歷代封建統治階級與迷信職業者也着意渲染,鬼城豐都的名氣越來越大。但激動人心的歷史並不能抵禦現代社會的逐利衝動,1988年4月18日,首屆「鬼城」廟會舉行,「鬼文化」一詞首次粉墨登場。雖「以香火為本,以廟會為媒」為主導思想,但經貿洽談、物資交流卻成了廟會核心。一位當年參與者回憶說:那不過是「一場鬧劇」,整個場面感覺就像「一次史無前例的牛鬼蛇神大匯演」。
廟會血腥飽受質疑
從1988年到2000年,這樣的廟會一年不落地舉行了12屆。伴隨其間的,除了喧囂,就是不斷的質疑。與此同時,一場重建「鬼國神宮」、「陰司街」的新「造鬼運動」蓬勃興起。「文革」時期,「鬼城」中頗具審美藝術和文史價值的廟宇殿堂和神像雕塑毀壞殆盡,而渴望將鬼神變財神的新「造鬼運動」,把十八層地獄中挖心、剖腹、下油鍋等血腥場景一一展現,將悲慘、陰森、殘忍、血腥發揮到了極致。
多個鬼景點遭叫停
2001年,迫於壓力,鬼城廟會更名為「中國神曲之鄉民俗文化節暨鬼城廟會」,一年一屆改為兩年一屆。2001年6月21日,豐都花費5,000餘萬元人民幣打造的「十八層地獄」終被責令緩建,補辦環評手續。消息披露後,有評論指「別把地獄建在人間」。2008年8月,豐都公佈總投資達7個億的工程,打造鬼國京都主題公園。當時,一個國家級貧困縣敬鬼神不顧民生之舉一度驚動中央。當年9月11日,重慶市政府召開新聞發佈會澄清,此番工程是企業行為,其中景區基礎設施建設佔總投資90.77%,景區改造等僅佔9.23%。事態雖最終平息,但豐都的「鬼文化」之旅似乎走到了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