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 > 正文

櫃車司機從 「包二奶」 到 「僅夠養自己」

2017-06-05
■港粵運輸業聯會主席謝浪指,越來越多貨櫃車司機轉行。 香港文匯報記者潘達文  攝■港粵運輸業聯會主席謝浪指,越來越多貨櫃車司機轉行。 香港文匯報記者潘達文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曉菁 、涂若奔)回歸20年,跨境貨櫃運輸業堪稱物流航運業中「盛極而衰」的典型。1997年前後,業內最高峰時擁有1.5萬輛車、2萬名司機,每個司機月入最少3萬港元,不僅能養活一家人,甚至「養多個家都得」,以至於當時深圳興起了「二奶村」。可惜時移世易,現今已減至7,000輛車、1.2萬名司機工作,月薪僅為當時一半,司機「僅夠養自己」。整個業界青黃不接,剩下年長者苦苦支撐。

跨境司機幾乎個個包二奶

上世紀90年代,在深圳皇崗口岸附近,有幾個遠近聞名的「二奶村」,大多數「金主」都是當時從事跨境貨櫃運輸的港人司機。港粵運輸業聯會主席謝浪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笑言,那時做過幾年的司機,幾乎個個都包過二奶,「除非你不能人道,或者係鍾意男人黻捸v。

主要原因是當時跨境貨櫃車司機的收入十分豐厚,月薪最少也有3萬元;而內地當時物價低廉,在深圳包二奶每月只需3,000元人民幣,租住500方呎單位月租也不過500元人民幣,且當時港幣「紙水」高,100港元最多可以換到140多元人民幣,以司機們的收入不僅能養活香港的全家人,「養多幾頭家都得」。別說包二奶,包三奶的都大有人在,有的司機甚至深圳、汕頭、東莞各有一個家。

拉一車貨去汕頭收萬五元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時,謝浪擔任香港貨櫃車運輸業職工總會主席。在他看來,行業最好景的時期莫過於1992年至1997年,最高紀錄時協會內有2萬多名司機,1.5萬架貨車。「拉一車貨去汕頭,要萬五元至兩萬元,一個月拉十幾趟,一架車就有幾十萬的收入。」當時大部分司機是青壯年,40歲左右的居多,最忙碌時一天要工作16個小時,倦了直接躺在車裡睡覺。由於生意太好,時常見到的情景是關閘擁擠不堪,「車龍完全動不了」,排隊2個至4個小時都是家常便飯。

然而2000年之後,跨境運輸行業開始盛極而衰。謝浪認為,主要原因是深圳鹽田港口開放,內地海關、碼頭改革,許多貨物不需再經香港進出內地,導致生意急轉直下。2007年時,雖然貨櫃車數量和員工數量沒什麼改變,但司機平均月收入跌到2萬元左右,「包二奶」的現象也越來越少。雖然他早在回歸10周年時已料到行業前景會變得更差,卻沒想到會差到今日這般一蹶不振。

櫃車司機紛轉隍漱h巴士

如今,跨境貨櫃車司機的工作量和工作時間均較前大大減少,禮拜日也不需要開工,每個月只工作17日或18日。由於收入不穩定,越來越多人轉行隍漱h、巴士。謝浪透露,目前兩地貨櫃車僅剩下7,000輛,全行業約有1.2萬人左右,司機收入中位數為1.5萬元,年齡以50歲為主,「後生點30多歲的都很少」,再年紀大些的就等荌h休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