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場三跑、高鐵和港珠澳大橋是本港命脈所在。香港大學地理系副教授王緝憲在昨日的「融合與創新--香港經驗」學術研討會上強調,香港擁有這套立體現代化交通體系,方能維護大灣區經濟核心地位。在擁有三跑、高鐵和港珠澳大橋後,香港高端物流、客運的核心地位得到鞏固,帶動金融、貿易、物流等支柱產業更上層樓,香港在區域經濟中的核心地位得到保障。
「融合與創新--香港經驗」學術研討會由聯合出版集團、香港教育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來自不同界別的6位專家學者分別針對社會保障、廉政、金融、醫療、城市規劃、社會企業及交通作主題演講,吸引近百名觀眾到場。
王緝憲在研討會中表示,在全球一體化、經濟區域化的大趨勢下,香港公共交通不能再僅僅以服務本港居民為目的,而要放眼大灣區、放眼國際、放眼長遠。無疑,高鐵、港珠澳大橋開通後,很可能逾半使用者是內地客,機場三跑建成後,可能出現一個時期的運力剩餘。但交通建設必需前置,先有硬件,才會有流量增長。由大灣區、甚至大中華區的區域經濟角度來看,這就是為香港發展高端運輸業創造必要空間。
香港機場是世上最繁忙的機場,飛機起飛前往往要在路道上「排長龍」輪候起飛,被迫延時司空見慣。王緝憲說,這顯示出機場運力已趨飽和,顯然建三跑實有必要。陸路出入境交通量與航班量成正比,高端物流業的增長,帶動與周邊經濟體在物資、人員的流動。故增加空運能力後,必須保證對外通道的暢通。高鐵、港珠澳大橋,是與三跑相互配合的必要工程。
牽動大灣區活力 港莫築「心牆」
王緝憲續說,大灣區區域經濟日漸成型,對香港顯然是很好的契機,香港有了三跑、高鐵和港珠澳大橋後,將成為整個區域國際化的樞紐和主導,並進而帶動整個大灣區成為國際上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把握這個重大契機的阻礙,並不是客觀的因素,而是心態和思維的分歧。
他坦言,所謂「時不我待」,失去這個機會,香港可能以後都沒機會。有了三跑,香港更國際化,帶動政制和經濟形態的國際化,與市民對民主的要求相得益彰,並不矛盾。
中國銀行(香港)經濟研究處主管謝國樑在研討會上則分享指,香港過去30年發展的3點經驗,包括:堅持國家所需香港所長、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基本法及遵守法治,令香港在回歸後仍能繼續保持自身獨特優勢,未來需繼續堅持下去,並看好香港未來發展,未來香港與內地在「一帶一路」、「企業走出去」、「人民幣國際化」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4個方向有合作機遇,若把握機遇,香港將有更大發展。
■香港文匯報記者 殷翔、陳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