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深山請出老匠人 巧手救活「頂卡花」

2017-06-24
■毛南族舞蹈《美麗的花竹帽》。香港文匯報記者蘇征兵  攝■毛南族舞蹈《美麗的花竹帽》。香港文匯報記者蘇征兵 攝

毛南「族寶」難敵潮流 編帽技藝險成絕響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頂卡花」(即毛南族花竹帽)是毛南族男女青年的定情信物,也是毛南族「族寶」。然而,「頂卡花」曾受時代衝擊瀕臨失傳。幸好在當地政府部門組織的努力尋訪下,成功請到「隱居」於下南鄉古周村的傳統編織藝人譚順美,她亦不負所託,培育出毛南族花竹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譚素娟。在兩師徒的努力下,成功培育出多名「頂卡花」編織藝人,這項傳統編織技藝亦傳承有望。

■香港文匯報記者 蘇征兵 廣西河池報道

花竹帽,毛南語稱為「頂卡花」,製作取材自當地特產的金竹和墨竹,所使用的篾片薄如紙,篾絲細如線,造型是銅鼓與圓錐的巧妙組合,又按陰陽對應將帽蓋、內襯和帽底緊密扣合,在毛南族人心目中象徵茼N祥和幸福。當地政府的一份申遺材料中記載,「頂卡花」衍生出的花竹帽編織手工技藝、花竹帽歌、花竹帽舞、花竹帽故事形成了花竹帽文化,是「頂卡花」的文化精髓。然而,這一獨特而古老的毛南族民間技藝正面臨茬v漸淡化消失的危機。

第三代接棒 擔傳承重責

為讓這門承載茪簬n族獨特歷史文化內涵的技藝得以延續,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組織開展了下鄉尋訪「頂卡花」編織技藝老匠人活動。在有關部門不懈的尋訪下,終於在環江縣下南鄉的古周村發現了身懷絕技的譚順美。

古周村在過去是遠近聞名的「編織村」,耳濡目染下,譚順美十幾歲就學會了這門手藝。然而,隨茈j周村「頂卡花」藝人相繼去世,「隱居」在深山老林的她成了當時唯一會編「頂卡花」的藝人。當地政府遂請譚順美出山辦培訓班,她也不負所託,在2005年培育出自己唯一的「出師徒弟」,現今的毛南族花竹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譚素娟,讓幾乎失傳的「頂卡花」編織手工藝獲得新生。

近年來,在譚順美和譚素娟兩師徒的不斷努力下,「頂卡花」編織技藝後繼有人,其中不乏天資聰慧的佼佼者。其中一名學生譚汝既有天分,亦好學肯練,經30天的集中培訓已掌握技藝要領,並能獨自完成一頂「頂卡花」。如今,譚汝接過師傅手中的接力棒,擔當起培訓班的主講藝師,先後輔導了近百名學員,其中有10餘人已出師,步入編織藝人隊伍,「頂卡花」編織技藝傳承有望。

製作工序繁瑣 市場日漸收縮

譚素娟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稱,「頂卡花」的製作流程僅憑老工匠口耳相傳,加上受現代文明的衝擊和生活快節奏的影響,「頂卡花」編織技藝一度瀕臨失傳。

譚素娟又指,編「頂卡花」的程序實在太繁瑣,耗時又累人,還賺不蚇。從選料、編織、定型、到最後塗刷油料,一頂直徑50厘米的「頂卡花」,即使一天編八小時,也需要一周時間才能編成一頂。而且一頂售價大概300元(人民幣,下同),這樣算下來,一天收入也就50元。

除了製作複雜及利潤少,沒有市場則成為「頂卡花」是否能傳承的關鍵。隨蚗籉縣簬n族聚集地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觀念的改變,「頂卡花」在民間婚俗傳統中的聖潔地位正漸受挑戰,其象徵意義和文化內涵亦漸趨淡化,「必備、首選」之義已被現代豪華電器或傢具所取代。

在確保「頂卡花」的傳承後,當地政府亦努力推廣,並成功在海內外國家及地區引起廣泛關注。澳門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曾捐贈10萬澳門元,幫助毛南族推廣和保護花竹帽編織等民間工藝。同時,當地政府在「十二五」期間通過建立花竹帽生態保護區、籌建花竹帽民俗風情旅遊基地,創立毛南族花竹帽民俗旅遊熱線等措施,加大對「頂卡花」的扶持和保護。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頂卡花」的燈火必能延續下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