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鄧寇克大行動》 掀崇英貶法爭議

2017-07-23

《鄧寇克大行動》是今年夏季最矚目電影之一,戰爭場面令人讚嘆,豈料挑起法國輿論對冤家英國的不滿,狠批電影扭曲史實。法國影評人批評導演基斯杜化路蘭一面倒刻畫英軍,為掩護英軍撤退而死傷無數的法軍則幾乎全無影蹤,有法國史學家指英國歷史習慣忽略法國,俄羅斯雜誌《Mirf》也諷刺《鄧》片只是「宣揚英國的懦弱」。

《鄧寇克大行動》周三在法國公映,隨即引發一場爭拗。1940年二戰期間,納粹德軍在法國北部勢如破竹,盟軍被重重圍堵。

法兵勇抗納粹 鏡頭僅數十秒

史學家指出,當時希特勒未下令立即攻入海灘地區,加上3萬法兵奮勇抵抗16萬德軍,讓33萬英法士兵得而從鄧寇克撤至英國,遠高於原先估計的4.5萬。當時英國政府一份內部備忘,亦盛讚全賴法軍,讓鄧寇克撤退行動成功。

史學家洛米耶指,在法國協助下,英國不致敗於納粹德國,希特勒亦無法迫使邱吉爾和談,鄧寇克行動是納粹德國的戰略性挫敗。他又指英國人對待歷史有個壞習慣,就是大肆吹噓自身軍功,對法軍貢獻視而不見。

《世界報》評論員曼德爾鮑姆指在《鄧》片中,描寫法軍的鏡頭只有短短數十秒,包括一名法兵假扮成英軍逃走,以及一群法軍奮勇鎮守里爾,「12萬一同撤退的法兵在哪裡?4萬法軍拚命守城,因抵抗軍備更精良、人數更多的敵人而犧牲,他們又在哪裡?」

無視法軍掩護撤退貢獻

法國現今常被揶揄在二戰舉白旗,《世界報》影評續批,難得可以透過鄧寇克撤退宣揚法軍英勇表現,「但這似乎不值一提。」曼德爾鮑姆指出,導演有權集中刻畫他認為恰當的觀點,但前提是不否定歷史。法國《赫芬頓郵報》指,《鄧》抹走了法國為掩護英軍所作的犧牲,是典型的英式行為,「英國人有這種惡劣傾向,他們歌頌英軍功德,隻字不提法軍」。

撰寫邱吉爾傳記的黑斯廷斯反擊稱,基斯杜化路蘭毫不掩飾對英國的偏袒,正如史提芬史匹堡的戰爭片偏袒美國,「若法國人希望講述正確版本的故事,就要拍自己的電影」。影評人科林在《每日電訊報》指,《鄧》片主要角色全部由英國演員飾演。

■《每日電訊報》/《泰晤士報》/法國The Local網站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