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讀書人 > 正文

出版市場遇「冷鋒」? 兒童讀物逆市而上

2017-08-28
■早前在由香港流行圖書出版協會舉辦的「香港金閱獎」中,除了公佈各類書籍得獎的入圍名單外,亦同時發表了「香港兒童讀物出版市場之趨勢」問卷調查結果。■早前在由香港流行圖書出版協會舉辦的「香港金閱獎」中,除了公佈各類書籍得獎的入圍名單外,亦同時發表了「香港兒童讀物出版市場之趨勢」問卷調查結果。

近年,時有聽聞實體書出版商大呻在科技與網絡的夾擊下,面對市場萎縮的困境。然而另一邊廂,出版業界卻指出其中一塊版圖──兒童讀物,在出版市場的「冷鋒」中逆流而上。早前的香港書展,三樓的「兒童天地」熱鬧程度不遜一樓展覽;針對兒童的繪本作品遍地開花。究竟什麼原因令兒童書籍不畏「寒冬」?早前公佈的「香港兒童讀物出版市場之趨勢」問卷調查中,可窺探一二。■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慧恩、圖:主辦方提供

「香港金閱獎」早前與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合作進行「香港兒童讀物出版市場之趨勢」問卷調查,於今年7月16日至27日期間透過書展實地訪問及網上調查,針對家長及兒童的閱讀喜好及購書習慣等(不包括教科書及補充練習),成功接觸531名6至13歲的兒童或育有6至13歲孩子的家長並完成有效問卷,結果發現本地家長傾向選擇本土出版的圖書,而且十分注重書本的趣味性,繪本更成大趨勢。

據新鮮出爐的調查數據顯示,兒童紙本讀物之所以仍有一定的生存空間,與本地家長及兒童仍願意選擇光顧本地實體書店不無關係。據調查顯示,逾半(54%)的受訪者表示會自行購買課餘讀物,其次則為於圖書館借閱,而對於購書途徑這一點,雖然實體書店面對網絡書店及電子書的左右夾擊,但對於家長的購書途徑,有八成仍源自於光顧實體書店,反映實體書店仍不乏市場空間。

除了願意光顧本地的實體書店外,本地出版的兒童圖書也受到支持。逾半(52%)的受訪者表示主要閱讀香港本地出版的兒童圖書,而屬「過江龍」的歐美兒童圖書則只獲一成受訪者支持,反映本土出版的兒童書籍有其忠實支持者。而在選購書籍內容方面,有高達76%的受訪者表示以「好奇及趣味性」行先,因此,在最受歡迎的童書類別中,有高達70%的受訪者選擇童話及小說類別,而同具故事性的繪本或漫畫,亦不遜色,支持百分率高達62%,證明繪本確是不乏支持者,除了趣味性的童話及小說,繪本作品亦無疑「有市」。

童書重趣味

從上述數據顯示出,兒童紙本圖書仍具很大出版潛力,具故事性的童話、小說、繪本及漫畫仍是主導市場。雖然調查顯示家長願意傾向選擇及購買本地圖書,對本地出版童書業界是值得可喜,但亦因業界看準這塊「肥豬肉」,導致本地兒童讀物的市場競爭亦愈趨激烈,若出版商要在市場中突圍而出,便必須多想想法子。

身兼匯識教育有限公司董事、香港流行圖書出版協會副主席的鄧永雄表示最初其公司主要出版針對青少年的讀物,然而,因在科技改變讀書習慣的情況下,出版市場呈V形現象,針對12歲以下的兒童及30歲以上的實用書仍耐得住「寒冬期」,青少年的市場卻是漸漸萎縮。因此他表示其公司以往出版的讀物一直針對青少年為主,但於七年前開始嘗試開拓童書市場,把資源轉向開發兒童圖書。其代表作品《大偵探福爾摩斯》,由最初面對發行困難,只有數百本成功於書店售賣,到現今在內地香港的累積發行總量已超過350萬冊,鄧永雄分享了當中的成功之道,亦印證了上述的問卷調查之數據─讀者注重書本趣味性、喜愛選擇故事性作品。

鄧永雄指出,當年作品《大偵探福爾摩斯》遇上發行困難,原因是書店認為市面上關於「福爾摩斯」題材的作品已經多不勝數,因此拒絕上架,當時最後成功到書店上架的只有數百本作品。然而,鄧永雄指出, 對於該系列的書籍,其實作者特意下了不少心思設計。「我們很大膽地將繪本的技巧、插圖技巧及漫畫技巧一起用於圖書中,先以圖像吸引兒童。此外,為了在同類型的作品中突圍,作者亦把福爾摩斯的冷漠形象改成充滿愛心的偵探。可是由於發行困難問題未解決,公司便把目標由書店轉向學校。「當時我們在學校舉行試讀會,老師眼見書中的福爾摩斯形象與眾不同,故事有趣之餘,亦提升小朋友學習中文的能力,於是越來越多學校引進圖書。據上述問卷調查,相比起童話及小說受歡迎程度達70%,受訪者選擇科普知識及生活常識類的書籍只佔32%,而鄧永雄表示,當年眼見作品銷情不錯,便決定加入科學元素創作全新故事,結果也很受歡迎,可見創意及趣味性,是童書不可或缺的致勝之道。

本土幼兒繪本有出路

在上述的調查訪問中,對於家長仍願意到書店購買實體書,是因為既保護孩子的眼睛,亦不希望他們從小便沉迷電子產品。柯佳列(Kenny),是兩名六歲及九歲女兒的父親,也是於2012年成立的家長團體「綠腳丫」的創辦人,他笑言「世代就是永遠有矛盾」,而早前他參與策劃兩本本地原創的繪本《電車小叮在哪裡?》及《這個節日是春天》,前者七月出版至今已賣三千多本。

Kenny自言以往是做e-learning,「拉」小朋友上網,然而,當家長自身上網多,便不希望小朋友上網,反而趨向重投實體書懷抱。Kenny表示,他一直都在進行所謂的「立體閱讀」,透過書結合活動,閱讀書、閱讀人、閱讀土地,因此需要很多書設計活動。 然而,一去到揀書,便出現問題了。「當我要選擇香港本土出版的童書時,發覺選擇少,尤其是針對幼兒階段的繪本更甚,因此我覺得幼兒繪本是有市場,便開始嘗試摸索市場。」Kenny說。

問卷調查顯示,繪本很受小朋友歡迎,因此理應有市場,然而,Kenny卻指出,雖然近年越來越多出版社在繪本市場分一杯羹,可是「市面上繪本的內容傾向生活題材,例如『講禮貌』、『我要上學去』,內容過於生活化。」

Kenny所策劃的繪本銷情理想,對於題材的選擇,他忠於自己的一套原則。他引用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何紫的講法,「無本地兒童文學的童年不算是一個完整的童年。」,而Kenny認為不是由本地人創作就可以算是本土兒童文學,而是必須有香港背景的本地故事,作品如《電車小叮在哪裡?》,「電車是百分之百由香港製造,我們不單止透過繪本作品講故事,更是和小朋友一齊發掘城市力量。」然而,Kenny指出,近年家長對於繪本的態度亦轉變了,「一些台灣出版的繪本,例如關於農業題材,在當地是『倉底貨』,但來到香港,卻銷情理想。因為作品本身結合了社會議題,令家長覺得有用處,而對於社會議題,影響最大的是孩子。」因此,Kenny補充,「『綠腳丫』不是要說明如何選書,而是如何把書本的價值用出來。」

文字書籍需要編輯,繪本亦不例外,Kenny指出,現階段最缺的就是繪本編輯,有見及此,Kenny便組織家長,齊齊開班,培養編輯。「繪本編輯是一門專業,需要熟悉兒童語言,由選擇書本紙張,到選擇印刷墨水,再到作品應該要橫着定豎着,都有很大學問,不是單純寫好故事,改好字體。」而對於出版繪本,Kenny表示:「四年前的繪本作品市場都是一潭死水,到後來才慢慢改變。我常常提議出版社不要『等運到』,不要發現繪本有市場,才決定入貨,而是必須先自己建立市場,培養買書人。」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