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三句鐘疲勞轟炸 課程硬銷「逼報名」

2017-09-15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尹妮)消委會表示,今年首8個月共收到100宗有關增值及技能課程/興趣班的投訴。陳先生支付5,800元報讀為期5天的「探索課程」,導師最後一天的課堂以接近洗腦的方式促銷第二及第三階段課程。他多次婉拒參加後,導師等人花了3小時輪流質問其不參加的原因,最終支付第二及第三階段學費共18,500元後離去。

陳先生之後覺得X公司的銷售手法有問題,向消委會求助。消委會嘗試居中調停雙方的糾紛,但X公司負責人堅稱陳先生自願付款參加,同時否認曾經使用不當的銷售手法,拒絕退款。消委會建議陳先生或需考慮透過訴訟追討。

消委會表示,留意到該類課程慣性要求參加者必須向其他親朋戚友作出推薦,面對該些「口碑」及「硬銷」時,消費者必須提高警覺,抱持審慎態度,切勿因不好意思拒絕而倉促答應。

另一個案事主張小姐參加Y公司主辦兒童心理輔導員證書課程,導師於自我介紹時聲稱是香港某心理學會會員,並持有一些外國認可資歷。

筆記網上抄 心理課「搵笨」

張小姐當時支付學費39,800元,但她在第二堂發現課程存有不少問題,包括全班只有4位學員、導師只安排學員進行小組討論及派發筆記等,有學員更發現筆記內容是從網上抄襲得來。

於第三堂開始前,導師稱會安排張小姐與中學生會面進行輔導實習,及後她得悉該名導師並非如聲稱般是某心理學會會員,決定在完成第四堂後退出課程。Y公司曾承諾退款,但有關支票未能兌現。

消委會建議消費者遇上心儀課程時,較穩妥的做法是先根據課程資料,向列出的認可機構或專業團體,查考課程認受性及導師的資歷是否真確無誤,同時應妥善保留課程簡介及單據等資料,作為出現爭議時的憑據。

標榜「外籍導師」實華人

消委會又收到投訴指,有英語課程標榜由「外籍導師」任教,卻發現「外籍導師」為一名澳籍華人,課堂中近80%時間以廣東話授課,不符合投訴人揀選該課程改善英語會話的原意。消委會指「外籍導師」的理解或存有分歧,建議營商者提供導師姓名、相片及教學資歷。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