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少香港家長來說,9月是重要的月份,因為它代表着新學年的開始。自古以來,中國文化均十分重視下一代的教育,而學校的設立,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由來已久。
早於新石器時代,中國已出現類似學校的場所。最初的學校是由氏族長老,或有威望的人物,為下一代講授知識。從新石器時代的居所遺址所見,最初的學校建築在眾多小房子的中央部分,其地不但用於教學,更是氏族集會的場所。而到了周代,學校的規模已十分完備。
特別的是,周代的學校往往兼具多重功能。據史學家呂思勉所考證,當時的學校除了具教學用途外,也是鄉人議政、集會,甚或舉行禮節儀式的地方。
10歲入學 先學書計
至於教學內容方面,周代學童的入學年齡大約是10歲,較現在稍晚。《禮記.內則》清楚記述道:「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絲。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九年教之數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
所謂「出就外傅,居宿於外」是指兒童10歲時,需要離家居於學校接受教育。「外傅」則是指負責教學的老師。在此之前,家庭需肩負教育子女的責任,由基本語言、知識,以至日常禮儀,均需一一兼顧。至於學校的教學內容,以六藝為主,即禮、樂、射、御、書、數。但隨着年紀不同,教學內容也有所變化。如書、計之學,可於學童10歲初入學的時候教授。而射、御的學問,則需留待13歲時學習。
女子學女容女紅
然而,由於傳統社會重男輕女,周代的女性並無接受學校教育的權利。即使是家庭教育,女性學習的內容,與男性也大不相同。如《禮記》指出:「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聽從,執麻枲,治絲繭,織紝組紃,學女事以共衣服。」女子所學習的主要是女容禮儀、女紅縫紉之事。至於上文所述六藝,並不包括於女子教育之內。
不過,縱然生為男子,但由於西周時期只有官府之學,平民並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一直到了東周以後,私人辦學才愈趨普及,新興的知識階層也得以建立起來。由於篇幅所限,東周以後的發展將於下期再談。■恒生管理學院中文系講師 馮慧心博士
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