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新聞透視眼 > 正文

【家心健康】一句對不起 子女更感愛

2017-10-31

阿樂在旁人眼中是一個負責任、勤奮、凡事都想做到最好的年輕人,也是我很欣賞的領袖生。有一天,他悶悶不樂地站在一角發呆,我走近他,他立時重拾笑容。本着社工的直覺,我帶了他進社工房傾談。

父母準備充足 子女更覺無能

原來最近他和父母發生了衝突,對方的安排並不是他心中所想的。一直以來,父母都是十分有計劃的人,他曾嘗試爭取父母的認同,換來的是父母以絕對勝利者的姿態,以及「我們也是為你好」的結論說服了他;曾經他把準備良久的計劃跟父母分享,換來的是父母頭頭是道的提問,讓他知道自己的準備其實有多不濟。他終於爆發情緒,向父母坦白自己想得到尊重及接納,但父母的回應是阿樂的拒絕讓他們感到傷心,並反問阿樂為什麼誤解他們。

原來每一次父母充分的準備,讓阿樂感到自己的無能;原來每一次當自己表達情感時,父母的反應讓他明白到:在這個家,只要父母「為我好」,就算我感到不高興、不被理解甚至憤怒也是不容許的。久而久之,阿樂認為自己做的所有決定也不夠好,只要任何人出於好意,他也沒有不滿及拒絕的理由。

家長過分着緊 給予無形壓力

個案中的父母愛錫阿樂嗎?我相信是愛的,但卻令兒子愈來愈無自信。或許有家長讀者會認為上述例子過分誇張,或是認為阿樂「想歪了」而替其父母不值。但其實有時候,家長的過分着緊,會給予兒女無形的壓力。

標題以「對不起」作開始,並非要求父母需要為自己對子女的愛道歉,而是一個提醒,原來家長在擁有豐富人生經驗的同時,這些閱歷會蒙蔽了眼睛和雙耳,看不到兒女的需要,聽不到他們的感受,只想把自己認為好的加諸到他們身上。

有些時候,父母的一句:「對不起,原來你有這打算,我可能不太明白,我尊重你......」這樣,更能代表你的愛。面對着子女的不滿、拒絕和憤怒,在中國傳統思想下,往往被視為不孝順。不過,情緒從來沒有分對與錯,其背後往往訴說着一種需要,好好的理解感受,或許更能表達對彼此的重視、關心和愛護。

■李樂進 註冊社工

香港家庭福利會

查詢電話:2527 3171

網址:http://www.hkfws.org.hk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