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通識把脈】定生態標準 抗全球化污染

2017-11-06

在2017年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出現了一條關於快速時裝的題目,當中提及快速可能對全球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在準備將來文憑試同學,可以參考本題,舉一反三,提高分析層面,進一步思考除了快速時裝之外,全球化與環境污染的關係,提出可行的應對策略。

工業發展生產 防治不足

眾所周知,全球化改變了企業的生產模式,而工業化的生產的確令環境污染增加。例如: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年代,跨國公司把握內部資源調配的優勢及資訊和運輸發達等有利條件,建立一個全球性的生產鏈,生產工序因應成本需要而分配世界各地;著名品牌的產品設計部分由發達地區負責,而發展中國家只能夠擔當代工角色。

不過,由於防治污染的法規不足、技術限制和成本考慮,令能源使用過程中釋出大量污染物,如部分城市便飽受酸雨和霧霾天氣的影響。

加上缺乏處理污染所需要的技術、設備和資金,令工業污染成為了發展工業生產的代價。

過度消費產「垃圾」 國際協作困難

此外,商品性商品的出現,亦引發過度消費的問題。

跨國企業向世界廣泛宣傳和銷售其產品,如蘋果的智能手機,每一年就會推陳出新,刺激了各地人民的消費。特別在發達地區,人們被品牌效應和產品功能更新等因素所影響,產品未完成使用周期,便被棄置,大量簇新的物品甚至未及使用淪為廢物。廢物棄置會對環境構成負擔,一旦處理不當更會導致嚴重環境污染。

那麼,我們有何策略可以應對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問題?

有論者認為,透過國際協作是一個好的方法,但國際關係複雜,在處理環境污染的議題上,絕少齊心一致,難以在大眾利益中取得平衡,削弱國際協作的成效。例如經過多年協商簽署的《巴黎協定》,卻因美國輕易退出,而削弱了整體的成效。

事實上,更有效的方式就是如學者伍爾利希.貝克(Ulrich Beck)所言,為社會引進生態的最低標準,這樣做的目的並非出於保護主義,而是對人的尊嚴加以保護,並對抗跨國組織的不合理行為。

以我國為例,近月國務院辦公廳公佈的《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明文未來會禁止進口未加工廢塑料、未經分揀廢紙等各類廢物,便可以視為應對全球化污染危機,提升對生產者和消費者責任要求的有效方法。■洪昭隆 天主教培聖中學通識科教師及公民教育統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