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CY)認為,絕大部分港人都愛國,只是相比內地居民及其他國家的人民,國家觀念比較薄弱。他昨日在一個研討會上坦言,香港有人將香港與內地事宜說成「中港關係」、「中港矛盾」,而有關概念在回歸20年後仍未釐清,或者是釐清了卻未有鞏固,因此經常出現這些老毛病,也反映了港人由於歷史原因,導致國家觀念薄弱。
梁振英笑指,自己翻閱過論壇出席者名單,「在大家的大名當中,至少有50位名字中有『國』字或者『華』字,說明我們香港人對國家發展、對民族復興的期盼及嚮往。」
「中港」老毛病掛嘴邊
他提到,自己有一個「立場上認同國家大政方針」的朋友,經常前往內地,卻說成「我返中國」,被他糾正「你現在已經在中國」;之後他與對方談起國策時,對方卻把中央政府說成「大陸政府」,他同樣糾正及解釋,「之後我再碰到他,他說『CY,你指我不應將返內地說成返中國,那你如何解釋尖沙咀有一個中港碼頭?』我無言以對。」
梁振英續指,香港有人將香港與內地事宜說成「中港關係」、「中港矛盾」,「如果你稍為代入台灣的情境,台灣有人說『中台關係』而非兩岸關係,大家都會認為他於兩岸問題的立場不言而喻。但為何我們會對兩岸的用詞有敏感度,對於『中港』這些用詞卻沒有?」他又憶述,曾有香港基本法內地草委向他反映,對於有港方草委、諮委用上「中港」這用詞感到刺耳。
他認為,這些概念在回歸20年後仍未釐清,或者是釐清了卻未有鞏固,因此經常出現這些老毛病。
修改國籍法失「本國」概念
梁振英又提到,港人國家觀念薄弱有歷史原因:英國於上世紀70年代部署修改國籍法,並於1981年通過,令當時港人的英籍加上「海外」兩個字,除了令260萬港人沒有居英權外,也沒有了「本國」的概念。
他續說,自己在參與國家收回香港的工作過程中,深深體會中央對香港的感情和激情,而香港在回歸後各方面的成功,是國家在近代史扭轉喪權辱國的轉捩點,港人無論支持中央對港政策與否,都必須認識這一點。 ■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