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古文解惑】凡事一體兩面 萬物相反相成

2017-12-01

今時今日,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相當流行,而其計算方法,其實建基於一個近代至為重要的著名物理學理論─相對論。

20世紀以前,物理學家多認同伽利略、牛頓主張的絕對時空觀,認為空間與時間並不會受任何外部作用或觀察者而改變。但愛因斯坦則發明了「相對論」,提出光速不變原理,以及「四維時空」的概念,認為時間和空間並不是絕對的,對於靜止中的觀察者與運動中的觀察者而言,他們所觀察到的時空與重力都是相對不同的,理論上速度愈快,時間便相對愈慢。據此,愛因斯坦又建立了著名的「質能公式」─E=mc2,闡述能量(E)與質量(m)間相互轉化的相對關係。

相對論的發明,大大改變了近代物理學與科學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實,天下應相對而論的,又豈止「時空」?早在中國先秦時期,老子就提出了一種用來解釋萬事萬物相對關係的學說,如通行本《老子》第二章曰:

天下皆ヾ知美之為美,斯ゝ惡ゞ已々;皆知善ぁ之為善,斯不善已。故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ぃ,高下相傾い,音聲ぅ相和,前後う相隨。

《周易.繫辭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通過對天道規律的體會,老子覺悟到凡事都是一體兩面的,我們在強調美、善的同時,也就同時會有不美、不善的概念產生,其餘如「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等概念,以至於天下萬事萬物,皆為相反相成。這一種深邃睿智的哲學思想,可謂東方的「相對論」,同樣值得我們細味。

註釋

ヾ 皆:全,都。《說文》:「皆,俱詞也。」

ゝ 斯:代詞,此,這。《爾雅.釋詁》:「斯,此也。」案:「斯」亦可釋為連詞「則」、「就」,諸家多作此訓。惟帛書本、竹書本「惡」前俱無「斯」字;又下句「斯不善」之「斯」,竹書本作「此其」,知此句當為解說關係,而非承接或假設關係之複句。

ゞ 惡:醜惡,與美相對。《尚書.洪範》:「六極:......五曰惡。」孔安國傳曰:「醜陋。」

々 已:同「矣」。下句「斯不善已」,帛書本作「斯不善矣」,可證「已」、「矣」相通。

ぁ 善:美好。《說文》曰:「善,吉也。從憛B從羊。此與義美同意。」

あ 故:故此。帛書本、竹書本無,王弼本衍一「故」字,進一步強化上下文之因果關係。

ぃ 較:比較。《經典釋文》云:「較量深淺也。」案:「相較」,帛書本、竹書本作「相形」,「形」與「生」、「成」、「傾」協韻,當是。

い 傾:傾向。《經典釋文》云:「高下不正貌。」案:「相傾」,帛書本、竹書本作「相盈」,指互相盈滿,其義與前文相生、相成、相形類近,當是。王弼本作「傾」,蓋避漢惠帝劉盈諱改。

ぅ 音聲:一般而言,「音」、「聲」同義,《說文》亦將二字互訓。惟《禮記.樂記》曰:「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知兩者意義有別,「聲」強調發源,尤指一般聲響;「音」為聲之變化,尤指音樂。

う 前後:帛書本、竹書本作「先後」,同義。帛書本「相隨」後多「琱]」二字,於義更顯。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