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琴台客聚】白鹿洞書院學規

2017-12-04

潘國森

前番介紹過《朱子家訓》,便想起《白鹿洞書院學規》。

白鹿洞書院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在江西省九江市。白鹿洞書院較為出名,南宋大儒朱熹的這篇《白鹿洞書院學規》恐怕是一大原因。

學規分為五部分。

先是「五教之目」:「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五教」的其中一個說法,還有另解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兩說都是規範社會秩序和人際關係。現時仍有人批評中國人講忠講孝是宣揚「愚忠愚孝」思想,其實儒家先哲講忠講孝是有條件的。《論語.八佾》有云:「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臣之間的義,原該有雙向的基本尊重。兩代之間的親,同樣是含有慈愛和孝敬在內。

然後是「學之序」:「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出自《禮記.中庸》,但是原典是「慎思之」,謹與慎同義。學、問、思、辨是讀書人累積知識的程序。現時香港有些教育界賢達似乎過分套用西方理論,太過重視什麼「獨立思考」、「批判思維」。中國傳統向來學思並重,《論語.為政》有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人學問識見初步有點成績,才談得上一個「行」字。

第三是「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朱熹要求學生說話忠於事實和守信,日常處事敬誠,節制憤怒情緒和慾望,有過錯要改正,並立志向善。今天香港年輕人都要好好學習,尤其是許多書還沒有讀好就急於要改造社會的「白面書生」。

第四是「處事之要」:「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原句出於《漢書.董仲舒傳》:「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義與誼是同義詞,都可以解作合宜的事物。前句是處事要合宜,不可謀私利。後句是明白道理,不計較個人得失。

說到董仲舒,許多人以為漢武帝用了他的建議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窒礙了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其實並無其事。這個可以從後來漢宣帝的話證明。漢宣帝的繼任人漢元帝仍是太子時,曾經勸父親多用儒生。《漢書》是這樣講的:「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歎曰:『亂我家者,太子也!』」西漢以武、昭、宣三朝為全盛時期,漢宣帝明確指出「霸王道雜之」,不肯「純任德教」,就是最好的證據。

最後是「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前兩句出自《論語》,還出現過兩次,簡而言之,就是對人對己不要用「雙重標準」。後兩句則出自《孟子.離婁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那就是自己不如意時,不要老是怪罪別人。

前番介紹《朱子家訓》,不少網友都說今天香港教育界不會有多少人願意聽,更不要說照做了。今時今日,香港社會戾氣深重、人心浮躁,這《白鹿洞書院學規》,是不是應該要每一位不滿現實的大學生,以及他們的老師都好好學習一下呢?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