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學者都指出生涯規劃教育,除可讓學生從學習及經驗整理中,得到知識、技能、培養正確態度,幫助訂定目標外,還可以提升學業成績,最終學生可以作知情的升學就業抉擇及實現理想等。但當全城在熱哄哄地討論如何協助年輕人作生涯規劃時,大家有否關注特殊學校特教生的生涯規劃教育呢?以下從兩方面探討一下特殊學校特教生的升學就業支援需要。
在剛過去的家長日中,幾位有子女就讀高中的家長,分別在等候見班主任時表示,對子女的升學及就業情況感憂心。
除了部分家長常常聽到社工所說的,可為子女排位等候入庇護工場外,還有延伸課程(專為弱能兒童提供最多兩年的生活常識及技能訓練,好讓他們等候轉介合適的訓練機構或成人服務時,有一個過渡性的學習或訓練),比較起學生,家長對子女的前路更顯迷茫。
其實在全港有約60所特殊學校,讓7,500多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就讀。簡單來說,學童可分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及肢體傷殘,當然他們當中亦有混合了多項的學習障礙。他們的升學出路大致有以下幾類︰
智力正常但肢體殘缺的學生,升學途徑跟主流中學的學生沒有很大分別,可按能力(包括中學文憑試成績)、興趣、抱負報讀大學學位、副學位、證書及職業訓練課程。
弱能而有自理能力的特教生︰
1. 可申請到社會福利處轄下的庇護工場工作或日間展能中心暨宿舍,但學位較少,須輪候;
2. 參加社會福利處輔助就業計劃,如陽光路上(為殘疾及出現精神病早期徵狀的青少年提供與就業有關的訓練及支援);
3. 勞工處展能就業科就業展才能計劃;
4. 職業訓練局轄下展亮中心職業教育及技能訓練;
5. 各區非牟利服務機構的職業培訓課程,報名程序視乎該區服務機構所辦課程而定。
特殊學校學生要報讀以上課程,除第一項外,大部分都需經社工轉介報名。而社工亦按學生的年齡及需要,會在適當時候跟家長商量其子女的升學申請,有需要時更預早輪候部分職業訓練課程。
對於智能有限的學生來說,自己的生涯規劃似乎都是由父母或社工主導。而智力正常但肢體殘缺的學生,参加中學文憑試的人數不多,每年大多也只有幾位。
考慮到學生的體能和體力,老師能辦的升學活動很有限,而且顧及人手資源等問題,老師甚至只能選擇他們認為該批學生可以入讀得到的院校參觀。
就以上情況,值得我們思考問題︰
1. 生涯規劃在特殊學校是否只限於為學生安排畢業後的出路呢?
2. 如何可以讓特教生可多參與自己的生涯規劃?
3. 生涯規劃教育如何在特殊學校推行?■邱信儀 香港輔導教師協會附屬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