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隨着房地產降溫,金融業迎來整頓,使得服務實體經濟為主的產業園區開始升溫。承載各類產業集群的園區板塊,最近用一系列數字證明了它們的實力。
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的《2017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顯示,2016年全國共計365家國家經開區和高新區,兩類國家級園區的合計GDP為170,946億元(人民幣,下同)佔全國GDP的22.97%(見附表)。
園內企業質量具優勢
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任浩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產業園區之所以能夠作出如此突出的GDP貢獻,原因在於園區內的經濟優質現象和政策扶持作用。園區內聚合的產業和企業,質量明顯高於園外,特別是國家級園區在招商時會擇優選取,這是很重要的基礎條件。除此之外,政府亦對入駐園區的企業有指導政策,鼓勵了好產業、好企業向園區集中,同樣增加了園區的實力。
任浩稱,與以往園區只重視招商不同,如今政策還惠及育商和安商,使得一家企業能夠真正地在園區內成長並穩定下來,如今園區內走出上市企業的案例屢見不鮮,都證明了優惠政策的過程延長。此外,園區在服務企業上同時達成了要素拓寬,諸如產業鏈增值服務、產城融合、生活配套、投融資服務等,這些都是園區內比園區外發展快的主因,最終產業和企業的產出也理所當然地反映到GDP增長上。
百強指標出類拔萃
在兩類國家級園區中,每年都會評選出前100強的園區作為典型代表,今次的百強榜中,園區無論在經濟指標、創新指標、合作指標以及服務指標上都有出色表現。
尤其是經濟發展指標平均分出現逆轉增長,從2014至2016年的三年間,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4.23%、-10.82%及8.89%,增長率轉負為正,究其原因是稅收和總收入持續上漲。
藍皮書顯示,2016年,百強榜園區共上繳稅收19,725億元,超過兩類國家級園區合計上繳稅收的三分之二,貢獻出口創匯41,798億元,超過兩類國家級園區合計出口創匯的四分之三。
另外,百強榜產業園區在經歷過長時間的發展後,還呈現出穩定格局,其中73家產業園區連續5年進入百強榜,14家產業園區連續5年進入前20強,7家產業園區連續5年進入前10強。5年來,連續進入10強的7家園區分別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蘇州工業園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