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寸金尺土且樓價昂貴,難以騰出大規模土地以建設空間需求龐大的產業園區。不過,經過香港政府扶持及企業試水溫後,香港已探索出和內地合作發展產業園區的經營模式。目前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和珠三角地區皆是香港產業項目熱衷落戶之處,尤其是近年來隨着城市間的互聯互通不斷增加,香港在內地產業園內的佈局和發展顯得更趨靈活。
資料顯示,自招商局集團1979年在鄰近香港的深圳蛇口,投資開發建設內地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工業園區以來,就通過產業園區這一平台加強了香港與內地的經濟交流與融合。
發展邁向產城融合
去年位於深圳前海的深港設計創意產業園啟動後,引發市場熱烈反響,該園區既是深港合作的重大舉措,同時是香港文創設計產業拓展空間之舉。還有新近獲批通過的珠海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設立目的亦為對接港澳台科技創新創業資源。另外,佛山正在規劃中的「香港城」,甚至已經超越了單一的產業園區,正向園區最高模式的產城融合方向發展。
十九大報告中就提出,香港和澳門的發展與內地發展緊密相連。要支持香港和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與香港及澳門的互利合作。業內稱,從粵港澳大灣區和珠三角的產業園區強調對接香港資源來看,可認為是香港跨越空間發展產業的一種極佳途徑。
善用人才管理優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香港諸多優秀的產業和資源,除了輸出「近水樓台先得月」的臨近內地城市之外,亦有輸往內地中西部地區城市。例如貴州和重慶等地在近年來的一些產業園中,均有和香港企業合作的項目。對於那些地方來說,香港在人才和管理方面皆有着不可或缺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