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鵬情萬里】露宿街頭的人

2018-02-21
■深水鶪挩穭W的露宿者。 作者提供■深水鶪挩穭W的露宿者。 作者提供

趙鵬飛

蘇軾有一首詞,風餐露宿六百里,明朝飲馬南江水。乍一讀,覺得旅途雖艱辛,風餐露宿,倒也頗有野趣。畢竟,相對於平庸淡凡的人生而言,幕天席地的生活,總能讓人心生壯闊爛漫之感。最近真正在寒夜裡置身露宿者之中,內心升騰起的卻只有一陣陣悲涼。

本月初,香港進入最寒冷的日子。天文台在一周多的時間裡,錄得的氣溫僅六七度左右。碰巧,跟一個朋友夜遊深水鶠A行至富昌h附近的跨街天橋,被眼前所見震驚。三面透風的天橋上,除了留開中間的行人通道,兩側全是已進入睡夢中的露宿者。他們大多頭腳相接,各佔一席之地。有的仰面酣睡,髮亂鬚長,有的連頭帶腳蜷縮在棉被裡,只見人形不見面目。還有一頂用床單被罩搭成的「小格子間」,睡在裡面的人,總算保留了一點做人的隱私。在他們棲身的地舖四周,散亂地堆茪@些白色的泡沫箱、紅白藍的塑料編織袋、紙箱、塑膠矮凳,想必已是全部家當。

我粗略計了計,露宿在天橋上的大約有十幾個人。那幾天香港果真是冷,夜裡我躲在加厚的棉被裡,睡到天亮雙腳尚是冰涼。也不知這些露宿者,是怎麼挨過的。

出於職業本能,我用手機將所見拍成了一段視頻。回到家後,沒有做任何編輯,便發在了微博上。不大的工夫就有幾萬次的點擊率,有網友評論說,不相信這是在香港。還有網友說,以前總以為香港最窮的人,是住在籠屋,現在看來居然還有人窮到連籠屋也住不起,真是貧到無立錐之地。

別說圍觀視頻的網友,就是我自己也大為驚訝。好多年前,我曾租住在廣州越秀區的清水濠。那一帶的街上,全是老式的騎樓。每每玩到凌晨回家,穿過窄長的騎樓時,都會看到長長一排露宿者正在熟睡。高低不一的鼾聲,此起彼伏。燈光幽微,即便是喝了酒回家,我走路都格外小心,生怕一個不小心,就踩到露宿者翻身時突然蹬出被子的腳。過了幾年,隨茷陞姿瑊z者發威,再輔以其他救助方式,露宿在街頭者愈來愈少,寒冷的夜裡幾乎就再也沒有見過。

從深水鶡^來後,我即刻查閱資料才得知,早在2000年左右,在香港政府和民間機構的合作之下,統計在冊的露宿者人數,一度由2001年的1,348人,逐漸下降至2003年的898人。再加上可即時接收露宿者的緊急宿舍,和搵工財政等實質援助,露宿者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但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露宿者的人數再次回升。

有研究此類社會問題的學者披露,由5所香港本地院校和4間社福機構聯合進行的一項無家可歸者的問卷統計顯示,到2015年10月,香港無家者的數字已經大幅攀升至1,641人。他們中間有近半的人,常年住在街頭、公園,或者天橋底;大約一成五的人,則睡在24小時營業的快餐店內。還有三成多居住在臨時收容中心,或者單身人士宿舍。

我當晚所見,正是近半露宿者的日常狀態。走過天橋,撲面而來的濃重尿騷味,可以佐證他們露宿於此時日已長。這份調查中提及,被問到為何露宿街頭,一半的被訪者是因為「租金太貴,找不到負擔得起的住所」,另有超過兩成的人,是由於「失業,無法負擔住所」而淪落街頭。

有家可歸,本是一個人最正常的狀態。即便是沒有家人的獨居者,有一個可以棲身的溫暖居所,不僅是生活所需,亦是尊嚴所須。市道不好,經濟壓力大,個體競爭能力孱弱,固然是造成露宿街頭者人數激增的主要原因,但對於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政府機構而言,在紛繁雜亂多如牛毛的公眾事務中,總要有輕重緩急之分。民生大過天。在和平年代,沒有比保證民眾享有最基本的有序生活更迫切的事情。

對於援助制度的適時檢討,對於公眾服務的力求完善,給予弱勢群體及時有效的悲憫關懷,一定比那些成日自詡耕耘基層其實只會做騷的政客,來得更溫暖更實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