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傳承人向炳成 不忘初心獨創工藝獲國家級金獎
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的雲南建水紫陶,六大工藝傳承千百年,前人經典能否突破?傳承與創新如何平衡?建水紫陶省級傳承人、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向炳成認為:脫離了傳統談創新,將成無源之水,毫無價值。其作品大都基於傳統工藝進行創新,整體風格既忠實於傳統而又不乏新意。■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樹勇 雲南建水報道
建水在昆明之南220公里處,隸屬雲南省紅河州,是一座古城。建水紫陶,以其「質如鐵、亮如鏡、潤如玉、聲如磐」享譽中外。千年傳承,工匠無數,清末民初的製陶大家向逢春堪稱集大成者,其作品曾作為國禮飄洋過海,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向炳成雖非向逢春嫡傳,卻也屬向氏一員,「傳承前輩製陶遺脈,絲毫不敢懈怠!」
潛心八載試窯 品相獨特自然
建水紫陶除製作精美、造型新穎外,最重要的是將傳統的書畫藝術運用於紫陶上,既實用又美觀。自幼酷愛書畫的向炳成,18歲時貸款遠赴石家莊學習書畫,歸來後在一家紫陶作坊做書畫裝飾。彼時,向炳成每裝飾一把壺即可收入50元(人民幣,下同),遠遠高出同期做裝飾的工匠,每天裝飾50把壺收入2,000元,本可以過上富裕日子,但向炳成還是自辦紫陶工場。他善於琢磨,敢想敢試,在自己的工場創新推出了不少作品,其獨創的多道雕刻絞泥工藝、建水紫陶飾品製作方法、九五至尊汽鍋等外觀成為專利,7件作品被雲南民族博物館收藏。他也多次以民間藝人身份前往美、泰等國進行文化交流。
向炳成津津樂道的窯變,被其稱為火神和窯神的恩賜。窯變是指瓷器在燒製過程中,由於窯內溫度發生變化導致其表面釉色發生的不確定性自然變化。儘管窯變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向炳成堅持不懈,試圖掌握其規律。其妻譚文菊介紹,初時試做窯變,價值一、二十萬元的整窯陶器損失殆盡,僅剩下兩件,令其心痛不已。而當剩下的兩件陶器呈現神奇的窯變效果時,又令其驚喜不已。歷經八年千萬窯屢試屢敗、屢敗屢試的試驗,向炳成最終研究出成熟的窯變技術:營造窯內氛圍、掌握火的走向,「在某一環節的數分鐘內做文章。」細觀向炳成作品的窯變效果,色彩過度自然、品相獨特,觀之雖難以說出其與眾不同之處,卻能從眾多紫陶作品中,很容易就分辨出來。
尋回寄售精品 獲得最高榮譽
向炳成的作品「彩填天球梅瓶」,獲「二○○八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這是建水紫陶史上目前獲得的最高榮譽。該作品被其視為珍寶,鎖於專屬保險箱,尋常不以示人,雖已有人開價56萬元人民幣,但其表示「開再高的價也不出售。」
如今身價不菲的作品,當初卻險些以1,000元售出。不斷琢磨、嘗試新工藝的向炳成,投入高卻產出低,時常捉襟見肘。「彩填天球梅瓶」出窯後,雖愛不釋手,卻不得不忍痛割愛,開價1,000元送至紫陶店寄售。及至當年「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賽事徵集作品,向炳成遍搜自己的作品,仍認為最得意的是已送至紫陶店的這一件,連忙詢問店家,好在雖然前後有多人詢價欲購,但因價錢未談攏而尚未出手。向炳成連忙索回作品送展,最終經層層審評獲得金獎。
憑借「彩填天球梅瓶」摘下金獎,向炳成坦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是,在州內僅獲評三等獎、省內僅獲評二等獎的作品,卻在國家級大獎中一舉奪得金獎,「這是不敢想的事」。而情理之中的是,該作品傾注了其極大心血,尤其是造型形制上的創新,突破前人,新穎獨到,裝飾也採用了其獨創的多道雕刻絞泥彩填工藝,以由淺而深、由淡而濃的五色彩泥鑲填,畫面虛實有致、似水墨畫「墨分五色」,層次分明而氣韻生動。有評委評價:「想不到建水紫陶能做得如此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