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專題 > 正文

【神州行走】木棍上踩芭蕾 演繹精彩高蹺秧歌

2018-03-20
■在遼寧省的海城市,有一種被稱作高蹺的古老的民間舞蹈,跳舞的人需要腳踩1米多高的木棍進行表演,這種民間舞蹈因此也被稱為「踩在木棍上的東方芭蕾」。網上圖片■在遼寧省的海城市,有一種被稱作高蹺的古老的民間舞蹈,跳舞的人需要腳踩1米多高的木棍進行表演,這種民間舞蹈因此也被稱為「踩在木棍上的東方芭蕾」。網上圖片

早春時節,一場大雪仍擋不住3米多高的「大漢」們在街道上舞動起來的熱情。在東北部遼寧省的海城市,有一種被稱作高蹺的古老的民間舞蹈,跳舞的人需要腳踩1米多高、手腕粗的木棍進行表演,這種民間舞蹈因此也被稱為「踩在木棍上的東方芭蕾」。

流傳於遼寧省南部地區的海城高蹺,始於清朝光緒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高蹺藝術的代表之一。

62歲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邢傳佩說,高蹺是海城人最喜愛的活動,很多人從記事起就會踩高蹺。

「高蹺從用料到工藝,其實都特別有講究。」邢傳佩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海城高蹺的所有高蹺腿都是用曲木做的,二三十年都不會壞,甚至還有一木價千金的說法。

邢傳佩的父親是一位高蹺愛好者,受父親的影響,邢傳佩16歲時開始學習高蹺,專攻「頭蹺」技藝,這一踩就是40餘年。

雖然新傷舊傷都在身上,可這卻絲毫動搖不了邢傳佩對高蹺的喜愛。每一次演出的照片他都會精心保存下來,用玻璃罩住張貼在牆上,沒事就看看。

因為患有高血壓,邢傳佩已經很久沒上過高蹺了,「踩高蹺是有癮的,用一身高蹺技藝贏得掌聲是我最開心的時刻。」邢傳佩說。

無高蹺 不海城

今年82歲高齡的高蹺老藝人趙文祥從13歲起就開始踩高蹺,在他的記憶裡,進入臘月,海城人就開始練習高蹺,正月初四到正月十五都在街上踩。

「海城人愛高蹺愛到了骨子裡,俗話說沒有水餃,不叫過年。對於海城人來說,沒有高蹺,也不叫過年。」趙文祥說。

海城高蹺秧歌歷史上曾輝煌一時,並一直在民間傳承不絕。但由於一些老藝人相繼去世,後繼乏人,表演技藝正面臨失傳的危險。為了更好地將這項傳統技藝傳承下去,邢傳佩組建了海城民間高蹺秧歌藝術團,團裡有70多名演員。

「為了增加表演的藝術性和技巧性,高蹺高度增加到了1.2米,並且將雜技、舞蹈與高蹺融合在一起。」邢傳佩說。

高蹺踩起來不易,在高蹺上做高難度動作更讓人心驚膽戰,「有的年輕人也免不了心生抵觸。」邢傳佩說。

邢傳佩介紹,高蹺中有一個叫「三節樓」的項目,又稱「疊羅漢」,是他們新研創的高難度表演動作,「底下三個人,中間三個人,頂上一個人然後倒立翻下來」。

民族寶 冀傳承

2006年,海城高蹺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暖場演出中,由65人組成的海城高蹺秧歌隊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民間藝術的神韻。

「海城高蹺是我們中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我們的高蹺表演能成為一扇窗,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邢傳佩說。

目前,海城高蹺已成為遼寧一些學校的選修課。「我們的非遺技巧是民族的寶,希望年輕人可以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邢傳佩說。 ■新華社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