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文部 李海堂
「東方之珠」香港回歸祖國已經超過20年了。回歸後香港的變與不變,是不少人熱衷談論的話題。我從事涉港工作30餘年,選取一些生活細節來行使一下自己的「發言權」。
回歸前我曾來過香港,那時沒幾個人聽得懂普通話,問路、購物、下飯館,多是被禮貌地搖頭,偶爾蹦出的個別英語單詞比普通話還管用。而如今,無論大街上或者商場裡,無論巴士上還是餐廳裡,普通話暢行無阻。尤其是購物,你若是內地旅客,一進商店,服務員就會根據你的裝扮用普通話跟你打招呼;即使你沒有消費,臨出門時,服務員也會微笑說一句「歡迎下次光臨」,讓你有了「上帝」的感覺。
現在每年來香港的內地旅客達4,000多萬人次,比回歸前增加了數十倍,佔訪港旅客總數近八成,是香港旅遊業名副其實的支柱客源。與此同時,港人對內地也從不了解到熟知。過去港人回內地多是探親,現在港人回內地猶如家常便飯,許多人走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目前有50多萬香港人在內地就業或定居,累計有1.5萬名香港學生在內地求學。
改變更多體現在兩地文化交流與合作上。我們現在幾乎天天可欣賞到兩地合作的演出、展覽,電影方面的合作更是十分緊密。回歸前,印象中僅有《少林寺》等合拍片;回歸後,兩地合拍片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些年叫座又叫好的電影,如《紅海行動》、《美人魚》、《湄公河行動》、《智取威虎山》等都是香港與內地電影人的合作成果,甚至連《建軍大業》主旋律題材的影片,其導演也來自香港。有統計顯示,現在每年約400部國產影片中,超過八成是內地與香港的合拍片。
不變的感受也是多方面的。回歸以來,這個東方大都市依然向世人呈現茧L與倫比的魅力,尤其是那現代與古老的視覺盛宴,讓我百看不厭。維多利亞港兩岸,摩天大樓林立,窄窄的街道上卻行駛茖握策114年歷史的電車,與雙層巴士、豪華轎車各行其道。在碧波蕩漾的維多利亞港,除了高大郵輪、飛翼快船外,還慢慢穿行茪p小的渡輪,這一海上交通工具已經有130年的歷史。看茬o些現代與古老完美交織的場景,無論你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無論你是多少次來到香港,甚至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都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和拍攝慾望。
我曾多次向內地人介紹並稱道的是香港處處體現的人性化服務。記得回歸前來港時,對香港公共巴士上特設的「優先座」印象深刻,這些紅色座椅是「長者、孕婦、抱嬰孩者及行動不便人士」專座,被港人稱為「關愛座」。我曾看到車廂內站立者眾多,但那些座椅依然空荂A直到上來老人。當然,這一細節目前在內地許多城市均已可見。時下在香港,這種關愛場景十分普遍,如果那些座椅上坐了不該坐的人,會引起同車人的非議,甚至還被PO上網「公審」。更有一個細節值得點讚:每輛巴士上均有一個輪椅斜板,專為殘障人士提供服務。當有輪椅乘客要上下車,司機都要專門下車鋪好斜板,車廂中部均留有輪椅位置。我每每看到此情此景,內心都會油然而生感動,同車乘客也沒有任何怨言。
香港住宅的物業管理讓人倍感舒服。無論是高檔豪宅,還是陳舊老樓,其底層的物業處24小時有人值守,值班者每隔兩三小時就要巡樓一次。臨時寄放東西或打聽事情,值班人員都會熱情服務。各樓層樓梯處的垃圾從不過夜。公共區域的照明總是通明。
香港擁有全球最棒的郊野公園,全港劃定的郊野公園及特別保護地區多達35處,約佔香港半數的土地面積。既有風光旖旎的海岸公園,也有鬱鬱bb的山林景點;既有設計好的爬山遠足路線,也有可供燒烤露營的休閒場所。郊野公園不僅是市民經常光顧的地方,更成為我們這些「港漂族」周末假期的最佳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