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 深圳報道)作為訪問團首站行程,微眾銀行是內地金融科技發展的亮點之一。不少立法會議員都對微眾銀行以大數據進行貸款審批表示新奇及感興趣,也希望香港可以藉此覆蓋原本享受不到這類銀行服務的市民和中小企,但相信其中的私隱問題將會是要推行類似技術的一大顧慮。
微眾銀行採刷面識別
微眾銀行於2014年年底獲批准成立,是中國第一家互聯網銀行,由騰訊、百業源和立業等企業設立,主要服務個人和微小企業。該銀行並無營業網點和櫃枱,借貸毋須財產擔保,只要有姓名、身份證、電話,銀行方面就會通過人面識別技術和大數據信用評級發放貸款。該銀行亦積極發展平台金融,與物流、裝修和二手車平台均有合作。
不少議員都對十分感興趣,民建聯議員葛珮帆就驚訝地發現,微眾銀行的創始人CEO顧敏及CIO馬智濤都是香港人。金融界議員陳振英參觀完微眾銀行後則表示,對該公司的金融科技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可借一日少至500元 彈性大
他指出,有關技術令很多以往享用不到銀行服務的人受惠,「很感動的例子,是聽障人士也可以透過視像向微眾銀行去申請貸款。」同時,由於借貸額可少至500元、借貸期可低至一日,彈性大也令更多人可作申請。
至於有關模式能否在香港實行,陳振英相信有一定距離,因為他們的模式很複雜,有A, B, C, D model (模型),A是AI(人工智能),B是Blockchain(區塊鏈),C是Cloud computing(雲端計算),D是Big data(大數據),收集數據有一定難度。
不少人都關注如何做到不用親身上門,透過電話申請借貸亦可驗證身份,陳振英引述對方指,其人面識別技術有其專利,該公司像科技公司多於金融公司,隨着業務擴大,未來也會加強科技方面的發展。
工聯會議員何啟明表示,除了議員感興趣,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也問了很多問題,例如如何知道申請人的信用、是否可以借錢等。
他坦言,這個技術雖好,但在香港未必做到,因為銀行或有關公司可以接觸到相應資料,甚至付費調查某人,但在香港所有個人資料的使用都有規限,「如果可通過,就可以做到0.4秒審批的借錢時間,有些有需要的人借兩日錢就『搞掂』,這是現有銀行做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