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神州綠動 > 正文

南寧那考河 昔日臭水溝 今變濕地園

2018-04-25

梯田綠帶當雨水淨化器 花海步道成打卡新熱點

站在那考河畔,一側是綠樹紅花層疊的花壇步道,一側是鬱鬱bb的美人蕉、朱瑾等組成的花田,行走在親水步道上,漂浮的水草叢中時不時傳來一兩聲蛙鳴,應和荇仱狙玊C的幾聲鴨叫聲,而不遠處的涼亭、水車和人造瀑布為這個濕地公園更添幾分生趣。望茞換e這個美麗的生態濕地公園,很難讓人聯想到它的「前半生」竟是雜草叢生、水體黑臭的「臭水溝」。從「臭水溝」到現在的「網紅」生態濕地公園,那考河既是廣西南寧市生態蛻變的一個縮影,同時也是全國生態綜合整治一個可複製、可推廣的創新之舉。■香港文匯報記者 曾萍 南寧報道

那考河是南寧市18條城市內河之一,位於竹排江上游。上世紀90年代,隨蚞i殖業、工業的興起,那考河不斷受到污染,河內水質每況愈下,甚至達到了喪失使用功能的劣五類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附近的居民都將其稱為「臭水溝」。據負責那考河綜合整治項目的南寧北排水環境發展有限公司工程師張世強介紹,治理前的那考河由於污染嚴重、垃圾傾倒擠佔河床等,河道早已喪失了自淨能力和應有的行洪能力。

創全流域治理 查排污口截流

2015年3月,那考河作為全國首個水流域治理PPP項目開工建設,並首次提出「全流域治理」的創新理念,即6.35公里的河道,從河道治理、兩岸截污、污水處理到水生態修復、景觀建設,全流域同步啟動、統籌推進,實現「一條龍」治水。

而在工作的初期,清查錯綜複雜的排污口成了整治工程遇到的第一道難題。「由於南寧市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管道管網管理體系,政府初期給我們的排污口數據是20到30個,但經實際排查發現共有53個排污口。」張世強表示,標的好排污口之後,他們還要通過一口一測來給排污口進行普查分類處理。

如今經過改造,分類後的排污管口通過截污管道進入新建的污水處理廠,經生態淨化後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即適用於一般工業用水和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詳見表),而後通過水渠進入潛流濕地。「那考河河段還設有好幾個泵站,通過壓力管道補水到那考河中游,作為景觀用水回流。」張世強指蚇豸籊B道旁清澈的水解釋道。

築綠地「海綿體」 雨水過濾入河

從那考河濕地公園大門進入,如梯田形狀的景觀綠化帶首先映入眼簾。工程師張世強表示,設計靈感來源於「龍勝梯田」的綠化帶肩負茞b化水質的責任,「河道兩側的梯田式、連片植物除了打造出美麗的濕地景觀,更重要的是對沿河兩岸的初期雨水進行吸納、蓄滲和緩釋、利用,重構人水和諧的生態『海綿體』。」

據了解,和市區內一些綠化景觀、生活小區內出於景觀設計和快速排走雨水等考慮不同,那考河濕地公園內設置了大量下沉式綠地、植草溝、集水帶溪等「海綿體」。「公園內的道路採用透水混凝土的特殊工藝鋪設,雨水灑落能很快地滲透到地下,再通過『淨水梯田』裡的植物分解雨水中的有機物,然後雨水通過土壤下面沙石的過濾,經過管道流向河中,最終達到淨化的目的。」張世強介紹道。

「淨水梯田」是那考河綜合整治項目一次大膽的嘗試,通過建立立體的生態系統達到園區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張世強指出:「現在這個技術申請了專利。流域經治理後,污水會就近截流進入污水處理廠;同時,初期雨水通過自然積存、自然滲透、淨化等措施,使得污水、雨水經處理達標後就近給河道補水,這樣便可確保河道常年水體平衡,改善水系環境。」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