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柴婧、聶曉輝)特區政府近年十分關注兒童,尤其是基層兒童的發展,並於昨日兌現2017年施政報告承諾,宣佈成立由政務司司長與勞工及福利局局長擔任正副主席的兒童事務委員會,以匯聚相關政策局、部門及關注兒童權益的團體,聚焦處理兒童在成長中面對的問題,並會以14歲或以下兒童的事務為工作重點,首次會議將於月內舉行。政府同時宣佈委任委員會的21名非官方委員及9名當然委員,他們的任期為兩年,由今日起至2020年5月31日。
特區政府在去年施政報告後,成立了一個由行政長官主持的籌備委員會,並進行了一系列的公眾參與活動,以廣泛徵詢公眾(包括兒童)就成立兒童事務委員會的意見。
兒童事務委員會由今日起運作,對象涵蓋18歲以下的兒童。根據籌備委員會的建議,委員會的初期工作計劃可考慮涵蓋的議題包括兒童的教育需要(包括協助有特殊學習需要及處理學生缺課的問題)、少數族裔兒童的措施、兒童的健康發展、保護兒童與整合兒童數據的安排等。
張建宗:主動行動回應訴求
張建宗昨日表示,兒童成長及發展工作是本屆政府的施政重點之一,「兒童事務委員會將是一個常設、以行動為主導,並主動回應訴求的高層次委員會。」
他希望透過制定政策及協調和跟進措施的落實,推動有利兒童的工作。他續說,委員會會聆聽兒童的意見,亦會透過在網站及向傳媒發放資料等安排增加透明度。
兒童事務委員會由來自不同界別的非官方委員組成,涵蓋教育、醫療、學術、關注兒童權益的團體、法律、藝術及體育、社會服務、公關/媒體、家長、非華語/少數族裔,以及兒童/青少年等界別。
張建宗指出,委員會的非官方委員甚具代表性,深信能向政府就兒童所關注的廣泛議題出謀獻策,並有效反映兒童的聲音,一同推動香港的兒童成長及發展。
兒童事務委員會轄下將設「研究工作小組」和「公眾參與、教育及宣傳工作小組」負責特定範疇的工作,委員會亦可就特定課題╱事宜成立非常設的特別工作小組。
兒童事務委員會非官方委員、非牟利幼兒教育機構議會主席甘秀雲認為,委員會需檢視有關0歲至6歲的兒童政策和社會支援配套,因香港面臨勞動人口不足的問題,若想鼓勵生育,政府便要成就家庭、令父母可安心工作,「要提供配套設施,滿足家庭、特別是貧窮家庭的需要。」
委員倡增資源投放親子教育
她續說,0歲至3歲兒童更缺乏政策層面支援,直言現時香港將教育該年齡段小朋友的責任主要交給家庭和菲傭是「上世紀60年代的思維」。
他建議政府為該年齡層家長提供多元支援,在家庭親子教育、社區等投放適當資源。
她並建議,特殊教育從幼兒到小學再到中學的銜接需要完善,需從文康設施、社區設施、支持家庭的勞工政策等多方面進行檢視,家長教育方面亦需要繼續多做工作。
另一名非官方委員、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潘淑嫻表示,目前香港中小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希望委員會能研究如何適當調節學生學習壓力。她並期望未來能於委員會反應適切聲音,以優化香港兒童事務。
委員會職權範圍
願景:確保香港是一個尊重及保障所有兒童權利、權益和福祉、聆聽兒童聲音,及讓所有兒童得以健康快樂成長,全面發展並充分發揮潛能的地方。
未來工作
■ 就有關兒童發展及成長制定政策、訂定策略及工作優次,並監察其實施情況
■ 加強和監察以整合和理順不同政策局╱部門下與兒童有關的政策和措施,並與諮詢組織作出協調
■ 檢討政府和非政府機構與兒童相關的服務,促進跨界別合作,並識別需要整合及改善的地方
■ 推廣並宣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所列明的兒童權利,並讓兒童參與有關影響他們的事宜
■ 管理應有兒童和持份者參與的推廣和公共教育項目資助計劃,並舉辦其他推廣活動
■ 制定一個設有指標的框架以監察及評估其達致願景的程度
資料來源:勞工及福利局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