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嘉瑤)現在是網上資訊爆炸的年代,為了解青少年以社交媒體追蹤新聞的習慣,及評估其新聞識讀能力和素養,浸大教育學系和兒童發展研究中心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97%受訪青年有追蹤新聞的習慣,當中逾三成人主要以社交媒體作為新聞平台,整體有四成受訪青年在新聞識讀能力的得分低於合格標準,尤其在評估論據方面表現最差。專家建議政府將新聞識讀的理念引入中學教育,培育學生的識辨新聞的能力。
新聞識讀分為新聞識讀素養及能力,素養是評估個人是否有意識去辨識媒體的真實性,而識讀能力則是指個人實際可分辨新聞的事實、觀點及評論論據等的能力。
97%習慣追蹤新聞
是次研究以問卷及評估訪問了1,505名來自香港13所中學的學生,其中627人的年齡介乎12歲至14歲(年輕組別),而另外的878人則介乎15歲至18歲(年長組別)。
研究發現,97%受訪青年有追蹤新聞的習慣,當中有34%年長組別受訪者主要透過社交媒體閱讀新聞,其次是電視及互聯網,只有不足一成受訪者以報章或雜誌閱讀新聞。
至於年輕組別,33%人主要透過電視了解新聞,其次是社交媒體。整體而言,社交媒體正取代傳統新聞媒體的位置。
研究又顯示,不同年齡組的青少年於社交媒體追蹤新聞的習慣有所不同。年長組別受訪學生中,逾半最常使用facebook作為新聞平台;年輕組別的學生中,逾三成主要使用YouTube,該組別有七成人常於facebook及WhatsApp上討論新聞,而年長組別中則有50%,反映「較年輕」的新聞用戶更常於社交媒體上討論新聞。
浸大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暨兒童發展研究中心署中心主任顧伊麗解釋指,較年輕的學生於社交媒體上討論新聞的動機,主要是想與同輩有共同話題,而較年長的學生則主要是要應付學業及尋找新聞事實。
半數人知社交媒體篩選新聞
研究亦顯示,僅一半較年輕的受訪青年及逾三成較年長的受訪青年知道,社交媒體會自行因應使用者的喜好而挑選新聞,導致學生只得單一的資訊,或有較大的機會取得帶有偏頗意見的新聞。逾五成12歲至14歲青年歡迎社交媒體為他們挑選新聞,不過亦有四成15歲至18歲受訪青年對社交媒體的新聞存有懷疑。
在新聞識讀能力及素養方面,受訪青年在區分「事實」及「意見發表」的表現最理想,在明白新聞內容方面亦令人滿意,惟有四成受訪青年在新聞識讀能力的得分低於合格標準,尤其在評估論據方面表現最差。
顧伊麗憂慮,近年網絡上充斥着不少假新聞,建議政府將新聞識讀的理念引入中學教育中,教導學生辨讀新聞,從而評估新聞的質量及可信度。
她又提到,受訪的學生均有分辨新聞可信性的認知及意識,惟他們不懂的實際運用技巧評估新聞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