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今日香港
香港社會金錢掛帥,商業競爭激烈,奉行「時間是金錢」的價值觀,打工仔出名勤快,長工時更是聞名世界,前年一項調查便指出香港是全球工時最長的城市,但勤勞未必代表有效率,更可能有礙身心健康。近年,有人提倡「慢活」,鼓勵放慢腳步,享受生活。有人質疑這是不思進取,其實「慢活」不代表無所事事,只是強調平衡工作與生活,提升生活素質。 ■鍾璧蔚 香港通識教育協會理事
【新聞背景】競爭大工時長 香港人不快樂
香港雖是彈丸之地,卻是亞太地區數一數二的高競爭力經濟體,港人由爭小學學位至大學學位、踏足社會後爭好工作,加上外來競爭者多不勝數,競爭可謂從未停止。
加上港人出名「搏殺」,動作慢一點,便很容易被評為能力低、無效率,急速高壓生活,難免使人喘不過氣。
快樂指數跌5位排七十六
聯合國早前發表《2018年全球快樂指數》,香港排名七十六,較去年下跌5位。首5位均在歐洲,依次是芬蘭、挪威、丹麥、冰島與瑞士。香港排名介乎巴基斯坦與葡萄牙之間。內地排第八十六位,台灣排第二十六位。
長工時世界第一
至於瑞銀2016年發表工時調查,檢視全球71個城市15個工種,發現亞洲人的平均工時較長,而歐洲人的工時較短。
調查發現,全球的平均工時為36.23小時,71個城市中,平均工時最長的城市是香港,每周平均工時為50.11小時,比全球的平均工時多38%;全球工時最短的城市是法國巴黎,平均工時為每周30小時。另外,台北為41小時、日本東京為39.5小時、北京為37.42小時。
每兩個中學生一個疑抑鬱
上大學被視為踏上青雲路的保證書。為讓學子取得佳績,家長和教師往往不自覺催谷他們。
事實上,不少學生要應付功課、測驗及考試外,更要參與不同課外活動,好準備「漂亮」的履歷,結果生活幾乎只剩下學業,容易產生精神健康問題,近年便不時傳出學生自殺個案。
過度催谷 壓力爆煲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於2017年進行「中學生抑鬱焦慮狀況調查」,訪問逾1.5萬名學生,發現呈抑鬱徵狀的人數見6年新高,達53%,即每兩個中學生有一個受抑鬱困擾,情況堪憂。
調查發現,最多受訪學生(22.3%)認為壓力源是來自文憑試,其次為學業(17.8%)及前途問題(14.6%),同時約有四分之一(25.2%)中學生出現高焦慮徵狀。
有社工表示,若青少年慣於自我批判,容易墮入負向思考循環,家長和學校應提供協助。
現時有團體提出「慢活」生活模式,讓青少年重拾生活。有人質疑在這競爭激烈的年代,哪有本錢慢下來。其實,「慢活」並非叫人放棄自我、不事生產,只是推動張弛有度的生活哲學,找到生活平衡點。
多角度觀點
長工時未必有效率:勤力工作與經濟增長沒有必然關係,而長工時可能使每小時勞動生產力下降。若公司瀰漫「加班文化」,誤解加班是勤力指標,可能令僱員產生「用時間展現責任感」的想法。
工時過長損健康:過長工時讓員工健康受損,社會健康與安全保險支出都會更加沉重。例如曾多次發生過勞死的日本,由於「放假=偷懶」的觀念根深蒂固,使員工事事以公司為重心,不敢回絕過量工作要求,以致身心俱疲。
「朝九晚五」落伍:踏入知識型經濟年代,着眼點不應再是將「時間」換取「勞力」,而是用「時間」提升「腦力」。強制性「朝九晚五」的既定框架,猶如停留在「工業革命年代」思維。
人生意義不止有工作:人生好像一幅拼圖,由不同組件拼湊而成,例如工作、家庭、朋友及興趣等。
工作固然能展現個人能力,但若花太多時間在工作上,變相沒有時間建立關係及發掘個人興趣。
忌催谷孩子:家長忌過分望子成龍,把個人期望加諸子女身上,學業、考試及入大學只是人生其中一部分,若過於側重子女學業成績,或令子女其他發展出現問題。每人有其獨特性,家長應協助子女找出個人興趣及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