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在本地發展一直停滯不前,觀眾量不足,藝團缺少空間進行排練,不少藝團收入難以平衡。糊塗戲班創辦人兼行政總監魏綺珊日前參與由太古地產ArtisTree呈獻「公開排練系列」時,指出觀眾量不足,源於欣賞文化藝術並未普及,建議可將戲劇科列為中小學必修科,使學生對戲劇有浸淫及接觸,提高本港在文化方面的發展。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梁敏義、張美婷
魏綺珊在幾年前看過《水知道答案》這本書,而是次表演亦以此書作為藍本,從日本科學家江本勝博士就有關水結晶過程發表的理論,及多番研究顯示,若水接觸正面的訊息,在顯微鏡觀察下會形成完美的六角形水晶;相反,若水接觸負面的評語,水結晶則會變得參差不齊。她相信書中的概念,水可以傳遞正能量,只要你對大自然好,大自然亦會對你好。所以最新實驗劇目《Emoto》劇本選擇用這題材。
和日本藝團合作表演
她說從籌備至今表演已經花了約兩年的時間,包括搜尋資料、去日本進行交流、到年初有基本的表演構思。想到若透過普通戲劇的形式帶出水結晶的狀況,未必十分有趣,故此用到形體及其他形式來帶出。而在正式公演使用到的道具較為簡約,主要使用到身體、水、投影、音樂、面具等等,從而表達抽象的概念。
魏綺珊表示在演出的背後每次都會有特定的訊息、信念要傳遞,希望觀眾能接收得到,而今次的演出,能量可以透過水作傳播,當你尊重大自然,尊重其他人,這是一個循環,別人也會這樣對待你,從而帶出正能量互相影響的重要性。魏綺珊笑說,和日本方面合作,亦是一種新的嘗試,因為不是能經常見面,主要靠電郵作聯繫,而有那麼緊密的合作更體會到他們的嚴謹、認真、仔細及要求高。
戲劇生就業前景有隱憂
香港藝術表演數目,一直與觀眾量不成正比,魏綺珊說,觀眾量不足是很多鄰近地區都會面對的問題,但香港尤其嚴重,因為每年皆有就讀舞蹈、戲曲、戲劇的畢業生畢業,更多人投身作演出,演出便愈來愈多,但因觀賞藝術在港並不是非常普及,人們會認為悶、不理解背後的意思;或演出過於高雅不適合自己,以致觀眾量較少。相反,外國人從小就已經開始接觸戲劇,如外國學生小時候已開始接觸莎士比亞,即使即場嘗試表演亦理解這是什麼,不會害怕,但香港學生就不明是什麼。她說,提升一個人思想上的質素,就是透過文化藝術、美學概念,刺激想像、想法,而一個越先進的城市便越需要發展文化藝術,城市不能只茩姜g濟。
而除了觀眾量不足,戲劇畢業生的就業前景亦令人憂慮,她說,香港未有足夠的環境吸納他們,如希望投身成為全職演員的戲劇畢業生就只有三大劇團能夠吸納他們。魏綺珊認為,倘若把戲劇科列為中小學必修科,每間學校自然需要戲劇老師,馬上可吸納大量的演藝人才,更重要的是,令學生從小至大已對戲劇有浸淫、有接觸,如老師在課餘時候帶同學生外出觀看戲劇,他們對戲劇有認識、有接觸,將來自然成為觀眾,觀眾和畢業生的數量便可成正比。
愛戲劇因為能影響他人
被問及戲劇是否一直以來的興趣,魏綺珊說,中學開始接觸戲劇,觀看為主,到大學有更多機會接觸及加入劇社,而畢業後成立藝團。從事多年的傳媒工作,繼而轉為戲劇工作者,究竟兩份工作是否有不同?她認為,兩者比較相似,新聞和戲劇都能影響他人,新聞是尋找一些能影響他人的資訊,在短時間內發佈,相對較為理性;而戲劇則是將自己的意念,和他人分享,較為感性。
香港空間貧乏之際,藝團又可以如何生存下去?魏綺珊說,香港最缺乏就是空間,藝團做創作一定需要空間,而好多藝團從多年前開始已在工廠大廈進行排練。被問及政府有否支援,她認為,多年來政府都沒有正視這個問題,而暫時看不見政府有很長遠的目光認為文化藝術在香港是很重要的,反而用工廈活化、條例等等告訴藝團,在工廈排練是非法的,而不提供方法、修改條例。她說,現在政府不但不支持,而且還給予眾多壓力,「其實有咁多荒廢學校,每間學校將幾個課室打通,就已經是一個好的排練室。」
未有作品如何與大灣區交流
香港從事文化藝術障礙多多,為何還要努力不懈地堅持下去?「正正我覺得少人做,正正覺得呢樣浀n重要,我]更加要做。」魏綺珊說。她認為喜愛戲劇的人是希望透過戲劇影響他人,因為戲劇包含眾多元素和想像空間,透過當中不同的製作,去傳遞不同的信息,從而影響他人,潛移默化,視覺更為開闊,產生不同的思想,相比賺取更多金錢更為重要,因有無可取代的滿足感。而對魏綺珊來說,成功製作一個出色的製作,從觀眾的反應中,看出他們接收到演出背後的信息及受到影響,她便有滿足感,而看見好的藝術品和表演亦是。
2018-2019年發表的財政預算案,將撥出一億四千萬元,支援本地藝團和藝術家在大灣區作文化交流,魏綺珊認為,此計劃根本是本末倒置,她說:「未搞掂個空間(藝團需場地作綵排),我未有作品出薄A我搵咩去大灣區交流?」她反而認為,預期撥款給本地藝團去大灣區作交流,倒不如把資金給予藝團做創作,其實只要有好的作品,自然就能出外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