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 國
看《香港風情畫--八十年代的那人.那事.那景》(釋本有圖/文,商務印書館出版),既有回憶也有樂趣。事實上,光看對作者釋本有的介紹,就非常吸引,這裡就不再引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書店去翻閱一下,定會覺得所言非虛。
作者用圖文來描繪香港上世紀八十年代多數已經消失的風情,更讓活過那個年代的港人回憶滿腔。除了回憶那個年代的美好之外,那消失了的風情,更令人惋惜。
在「曾經很親切隨和的香港人」中,作者說:「記憶中,很多穿睡衣的街坊斯文的程度,甚至幾句說話中也會帶些詩詞或成語(即文白夾雜)。如今新一代的廣府話很差,缺乏內容,句子也不經修飾,更莫說懶音嚴重,並常以講粗口為榮,你說奇怪不奇怪?」
真的,看看在電視上多少人讀錯字,發懶音?看看學生和某些議員不正是以說粗口為榮嗎?再看看如今的中文程度,難怪作者要感嘆了。在「士多可賒借」中,說到八十年代的士多店舖,除了會騣蒫僎R食物的街坊鄰里外,有些還會借錢讓街坊渡過難關。那時的士多老闆,都叫得出街坊的名字,也記得他們的口味,更會和顧客聊天。如今到便利店中,誰會和你聊天?誰會記得你的名字和口味?方便是比以前更方便了,但卻少了一點人情味。
另一勾起人回憶的是「書中自有黃金屋之寫信佬」,因為當年辛辛苦苦挨更抵夜賺錢供子女去外國讀書的父母,很多都不識字,和子女的聯繫靠的就是寫信佬。如今不但寫信佬已不存在,寫信的子女更是不多見了。
還有一些失去的風情,讀者有興趣就自己去看和體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