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詹漢基)今日是開學日,學生的精神健康議題又再次成為社會熱話。有機構進行的大型調查顯示,發現超過51%中學生呈抑鬱徵狀,即每兩個中學生就有一個受困擾。整體而言,5.3%同學屬中度至嚴重水平,即在一星期甚至一日內多次想起自殺,比例是近幾年新高。調查機構以全港中學生人數推算,即有逾1.3萬名學生有情緒隱患,情況令人擔心。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連續第七年進行中學生精神健康調查,以追蹤本港青少年的抑鬱、焦慮的狀況及變化。調查機構於去年10月至今年6月期間,向全港21間中學,約共7,500名中學生發出自填問卷。
結果發現,受訪中學生之中,高達51.5%人呈抑鬱徵狀,較去年同期微跌1.6個百分點,但仍意味着每兩個中學生中就有一人「受困」。另外,25%受訪學生出現達臨床關注水平的高焦慮徵狀,情況與去年相若。他們最常出現的抑鬱徵狀包括「我有時候感到悲傷」及「我較平常容易疲倦」,分別有58.8%及44.8%;至於最常出現的焦慮徵狀為「我擔心事情是否順利」及「我不喜歡跟不相熟的人在一起」,分別達75.2%及70.0%。
5.3%萌自殺念頭 近年新高
嚴重的抑鬱會導致有自殺傾向,是次調查發現,萌生自殺念頭的中學生比率為5.3%,是近年的新高。調查機構推算,抑鬱傾向嚴重到需要接受治療的人數,一年增加近1,400人,數字不容忽視。
文憑試學業前途 三大壓力
學生的壓力來源,依次是文憑試(21.5%)、學業(18.5%)及前途問題(13.4%)。隨着年級越高,越多同學出現學業倦怠(Burnout)的現象,超過七成學生認為「在上學前已感到疲倦」及「對學業感到厭煩」,中六級學生出現倦怠狀態更高達91.3%。
是次研究反映中學生的「希望感」平均值為42分,滿分為64,這較去年對在職人士的「希望感」調查的46.4分更低,逾三成學生不認同「任何問題都有很多解決方法」,反映香港年輕一代較成年人更覺得生活無望。
調查又發現,日常生活習慣對抑鬱症狀有非常大的影響。學習和玩電玩、使用社交媒體一樣,若進行的時間越長,學生的抑鬱情況就越嚴重。
「青少年精神健康綜合服務」計劃主任馮澤棠指,同學最重要是能在學習、玩樂間取得平衡,而學生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越長,抑鬱的症狀也就越輕微。
服務協調主任盤鳳愛建議,家長及學校要協助同學訂立具體可行的目標,並定期檢視進度與成果,最重要是引導他們欣賞自己所付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