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六招驅走抑鬱 活出正向校園

2018-09-14
■在教資會支持下,多所大學聯校透過工作坊、訓練營等向師生推廣正向心理教育及精神健康。 「聯校心理健康推廣計劃」fb圖片■在教資會支持下,多所大學聯校透過工作坊、訓練營等向師生推廣正向心理教育及精神健康。 「聯校心理健康推廣計劃」fb圖片

5大學聯手提升大專生情緒健康 發掘學生正面心理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新學年開始,香港青少年情緒健康繼續深受社會關注,因應大學校園內學生焦慮、抑鬱以至自殺輕生情況,學界亦積極探討引入正向心理教育,助年輕一代建立正向人生。城市大學連同4所本港大學獲教資會資助500多萬元,聯手推出「運用正向教育提升大專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正面學習經驗」項目,創新性地提出六個層次的教學法,引導學生通過有系統和重視情境的學習步驟,增進對正向教育的理解、吸收和運用。項目預計有近700名大學生受惠,並透過不同推廣活動,讓5,500名大專院校及社區人士,增進對正向教育的認識。

有關項目由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郭黎玉晶負責,並與港大、中大、浸大及教大學者聯手合作,獲得教資會「教與學資助計劃」570萬元的資助。

項目分為三階段,每一階段為期一年,期望能達到四大目標,包括增進大專學生對正向教育的知識和理解、提升大專學生的正向情緒及正向健康等、建立大專院校重視學生福祉和正向發展的氛圍,以及在本地社區傳播正向教育的訊息。

大專生常見焦慮

致力推廣正向心理教育逾十年的郭黎玉晶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近年大部分幼稚園及中小學都開始較積極推動正向心理教育,大專學生卻有遭忽視的情況,但事實上,大學生面對家庭及學業種種的壓力,抑鬱及焦慮情況並不罕見,故對正向教育亦有一定的需求。

團隊的調查發現,本港有三成大學生有普通程度焦慮,一成大學生有抑鬱症狀。

抑鬱率較海外高近五成

團隊亦曾將城大與芬蘭的大學比較,發現香港大學生分別於抑鬱及有自殺念頭的比例均高於芬蘭大學生,分別高出48%及18%。

郭黎玉晶指,大部分學生因不知道自己患有抑鬱及焦慮,故未有求助;亦有部分人因要兼顧學業及兼職工作,未能抽出時間尋找協助,同時有學生認為自己可處理問題。

她表示,正向心理學是一門深入探討個人優勢、資源、能力等內在心理能量的社會科學,從而發掘和發展學生的正面心理特質,協助他們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挑戰,以減低他們的焦慮、抑鬱,以及增強正面和樂觀的生活態度。

是次聯校項目提出六個層次包括「學習」、「活出」、「反思」、「概念化」、「實踐」和「融入」的創新性教學法,引導學生透過活動,增進對正向教育的理解、吸收和運用。

着重學生全人發展

另外,計劃亦包括訓練營、反思和深化營、校園推廣、跨院校正向教育日等一系列活動,亦會建立正向教育網站,以向公眾推廣正向教育的訊息,推動大專教育的模式轉變,使教學重點轉向着重學生的強項和全人發展。

郭黎玉晶表示,目前團隊已舉行多場講座及聯校訓練營等,讓參與學生了解正向心理教育後,學以致用,在本身專業領域裡推廣,未來亦會安排國際會議讓學生分享活動成果。

項目團隊預計會有約660名大學生可直接受惠,得以掌握正面成長和發展,而計劃亦會協助120名大學教職員,將正向教育融合於教學中,最終估計有5,500名大專院校或本地社區人士,可以從中獲得正向教育的知識和理解。而團隊未來也會推動正向教育納入正規課程,包括初步考慮於城大通識課加入正向教育元素,並期待各大院校亦能發展成一門獨立的通識課。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