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MG!張相真係LOL喎!你記得IG DM返畀我,用嚟做#TBT!」一系列曾像外星語般的首字母縮略詞(acronym),現今已廣為人用(OMG = Oh my God,我的天哦;LOL=Laugh out loud,放聲大笑;IG=Instagram,圖片分享應用社交網;DM=Direct message在Instagram直接給對方發短信;TBT=Throwback Thursday,懷舊星期四,即是專在星期四在Instagram貼上自己舊照)。
俚語俗語(slang)可說是語文界的急先鋒部隊,一鼓作氣地湧出,也很容易轉眼消失。除全新的網上俚語外,不少現存的縮略詞或網上用語亦與時並進,新裝上陣,再戰「網」湖。
沾沾自喜以為「潮」得用I dunno代表I don't know(我不知道)之時,原來市面上已冒起 IDK(即係I don't know的三字的首字母),甚至是iono,即是本身已是濃縮版I dunno的2.0版。
相反地,IK則是I know(我知道),IKR就是I know, right?(不就是吧!)
別說話 9在看
除了減省全寫的時間,網語亦可成為朋友圈或用家間的秘密術語。因此,文化之不同亦令相同俚語見異義。在香港,c9是「師奶」(讀音是「c」加「nine」),99即是「奶奶」(中國已婚女性對丈夫母親的稱呼)。在西方文化間,年輕人可不避嫌地與友人以短信大數父母的不是,因為他們用9代表家長。猜到原因嗎?不就是和「父母」的英語parent關係密切。Parent的首字母p,反過來就與數字9相像,因此9是parent,9-short是A parent is watching(家長在看),CD9意思相同,又稱Code 9,99即是parent gone(家長不在)。
簡單如123在短信界亦有其英語之意。問問友人到M記午餐意下如何︰「Grab a bite at M? 123?」加上「123?」用意何在?提示︰與數字3的英語three押韻。對了,123即是I agree(我同意),加上問號就是Do you agree?(你同意嗎?)
相約友人共膳容易,若對象是「Phat系」的男、女神就不能同日而語(「phat」本已是流行於年輕人間、用來讚美性感時尚的人或事的形容詞,phat 亦是網語「pretty hot and tempting」的縮略詞),隨時準備吃一口閉門羹,作好被curved的心理準備。Curve 解作曲線(名詞)或彎曲(動詞)。俚語用則解心儀對象對自己進了個「曲線投球」︰被狠狠拒絕了!
SMH後 又是好漢
被拒絕了的你,能否聳聳肩、SMH(Shake my head,即表達失落地搖搖頭)後,又是一條好漢重新出發,還是變成salty之輩?Salty形容人時本解辛辣機智,但在網上俚語界則解作憤世嫉俗之暴躁人士。
問問渴望出pool(即談戀愛)的原因是否只是FOMO(Fear of Missing Out)?這群「社交控候群」的網民恐怕掉落在潮流尖端之外,因此每分每刻緊貼留意別人的最新動態,以免落伍。
不過,因FOMO而浪費寶貴光陰,甚至遇人不淑,何不享受JOMO(Joy of Missing Out)?錯失的樂趣往往讓人停下腳步,以自我步伐去細味人生。
戒除社交癮(social detox)並非代表停止學習最新最lit的網上縮寫詞和俚語,希望讀者不會認為這篇文章tl;dr,而是Hundo P sick。
下期再續,DFTBA!(以上的縮略詞代表什麼?下期BRB! TTYL。) ■恒生管理學院英文學系高級講師 鍾可盈博士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