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昔碼頭今住宅 荃灣多地靠「填」

2018-10-08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岑志剛)在新界另一邊的荃灣,早在上世紀50年代已經進行大規模填海,並在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發展工業重鎮區。荃灣首個公屋屋h福來h,以至荃灣西沿海一帶高聳入雲的新盤,不少土地都是填海得來。

本身是荃灣區議員的公屋聯會主席文裕明指出,今天房屋供應有困難的主因是欠缺土地儲備,填海則是增加土地儲備的必要手段,他以荃灣為例,昔日荃灣碼頭所在的海岸線,今天已經建滿樓盤;荃灣由以往的工業區漸漸發展成住宅區,並提供各種社區配套,居民教育水準提高,推動社區的知識化。

他續指,填海造地需時較長,但所得土地較易規劃;而棕地涉及處理補償和安置問題,並有機會面對司法覆核,發展或會較預期久。他指,無地儲無法應付未來都市人口發展,即使是較長遠土地選項也是必須,故他贊成政府落實興建「東大嶼都會」增加土地儲備,「如果到時又唔夠土地,又要再大辯論就搵來搞。」

文裕明又說,理解環保團體對開發海洋和郊野公園的憂慮,但本港房屋問題「水深火熱」,認為人和自然之間應作取捨。「我尊重大自然,也認為不能無限地開發,但如果科學方法可以解決,起碼可以盡量減少(環境)損失。」

他又認為,政府應訂定開發面積上限,「提供具體百分比,政府有承諾,市民才會有信心。」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