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百搭通識 > 正文

【流行歷史】城牆能擋外敵 難防政變內亂

2018-10-22

遊戲「中世紀2.全面戰爭」中,各個勢力都有一個首都,除了是開局時最多人口的城池,也是最重要的金錢及兵力來源。在首都之中,英格蘭的倫敦,法國的巴黎等都享負盛名,而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當時更是人所共知。

君士坦丁堡的歷史,比帝國老得多,早在公元前7世紀,也就是古希臘時代,希臘人已在此建立殖民地,並命名為拜占庭。到了324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此建立新都,經過6年的建設,工程正式完工,命名為「第二羅馬」,寓意為新的羅馬城,但自5世紀後,人們逐漸改稱為君士坦丁堡,即「君士坦丁的城市」。

天然要塞 易守難攻

君士坦丁一世在為新都選址時,前後考察了特洛伊、耶路撒冷和尼科米底亞等地方,但最終選擇了當時不甚有名的拜占庭,原因是其地理位置實在太好了︰坐落在一片小山丘上,東扼博斯普魯斯海峽入口,西臨色雷斯平原,宛如一座天然要塞,易守難攻。而狹窄的海峽將歐洲與亞洲分隔,除了是從黑海前往愛琴海的唯一通路,也是小亞細亞地區軍事公路的交匯點,為通往亞洲的必經之地。

城北邊的金角灣是一處條件極佳的自然港灣,可供大量船隻停泊,成為世界各地商船匯集的地方,帶來財富,因此被稱為「羊角」(希臘神話中,羊角是豐收和財富的象徵),更可憑藉一面臨山兩面靠水的地勢,防禦來自各方面的進攻,也利用便利的水陸交通發展商業。

君士坦丁堡建成後,防衛建設獲得歷代皇帝加強,到了413年左右,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建起了高達18米的三層城牆,在蠻族人大舉入侵西歐、意大利及羅馬相繼失陷之際,君士坦丁堡依靠強大的城牆,安然渡過危機。

君士坦丁堡因其軍事和經濟的重要性,數百年來受到不少外來民族虎視眈眈,甚至大舉圍攻,其中又以阿拉伯人的攻擊威脅最大。阿拉伯人分別在674年和717年兩次圍城,但強大的城牆再次拯救了君士坦丁堡,令阿拉伯人無法從陸上攻破城池,而海戰方面,拜占庭則擁有強大的秘密武器-希臘火,將阿拉伯海軍燒毀。

皇帝奪位 混亂間失守

雖然對外的防禦工事等級升滿,但失敗往往由內部開始。1203年,阿歷克塞四世為了奪位,以重金邀請威尼斯人和第四次十字軍出手,推翻前任皇帝,怎知打開國庫後,才發現自帝國衰落後,國庫已經空蕩蕩,只能向民眾徵稅「找數」,引起民眾不滿。

翌年,阿歷克塞四世被貴族推翻並縊死,十字軍借口為皇帝復仇,借機洗劫全城3日,大量財寶被奪走,千年古都的神聖被打破後,威勢也一去不返。

1453年,鄂圖曼帝國的蘇丹親自率軍攻佔了君士坦丁堡,從此成為鄂圖曼帝國的首都,直到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將首都搬到安卡拉,但君士坦丁堡仍然是該國最大的城市。1930年,君士坦丁堡被改名為伊斯坦堡,君士坦丁堡之名最終在地圖上消失,成為歷史名詞。■馮沛賢(新聞系畢業,興趣歷史相關遊戲,香港青毅舍總幹事,現從事社區及青年事務工作)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