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周末專題 > 正文

【粵港澳生活匯】遊嶺南百年商埠 探「金山銀海」傳奇

2018-10-26
■ 充滿法式風情的湛江赤坎老城。香港文匯報廣州傳真■ 充滿法式風情的湛江赤坎老城。香港文匯報廣州傳真

海路古道連通中西 物阜民豐譽滿神州

第124屆廣交會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連日來廣交會全球客商絡繹不絕,展館內到處都是一幅熱鬧不息的繁忙場景,展館以外全球客商也同樣行色匆匆,忙茼b廣東各地的工廠參觀考察。這種商貿繁榮,並非今日獨有的風景。廣東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自秦漢時期開始,在海上貿易中一直扮演茩垠n角色,粵東粵西粵北逐步形成了有蚍あ呇~歷史的十三行、赤坎古鎮等多個繁榮商埠。廣東經濟格局雖然已經發生變化,但我們依然能從那些保留下來的古鎮和古建築中,感受當年「金山銀海」般的繁榮景象。 ■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寶儀 廣東報道

廣州十三行:「天子南庫」富甲天下

近代以來,西方人認識中國,大多從廣州十三行開始。那個曾被西方社會公認生產世界富豪的地方,曾讓廣州的商貿走向了世界,在國際貿易的舞台嶄露頭角,為清政府貢獻了大半的財富,卻又像煙花一般,在歷史的長河中短暫閃耀後便消失殆盡。

公元1685年,康熙皇帝為了振興沿海經濟,解除了自明朝以來三百多年的海禁,宣佈開海通商。也就是在這一時期,粵海關招募了十三家較有實力的商行,指定他們與外商做生意並代海關徵繳關稅。於是,近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廣州十三行」誕生了。

18世紀的十三行已經是享譽全球的貿易中心了,無數外國商人在這裡安家,同時也是許多國內外商人的店舖聚集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開始實施「一口通商」政策,十三行作為唯一可以與洋人打交道的對外機構,在此後近一百年中,向清朝政府繳納的關稅佔到全國稅收的40%。

1822年,一場大火,蔓延數日,十三行裡面所存放的大量財物和現銀四千萬O被毀於一旦。盛極一時的十三行元氣大傷,加上戰爭以及清政府與西方國家矛盾的加劇,數次重建的十三行最終回天乏力,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文物展重現光輝歲月

那段輝煌的商業史雖然遠去,但很多光顧廣州的外國遊客或海外歸來的華裔遊子,依然對這個充滿淒迷史話和繁囂商痕的城中故地充滿了興趣。其實,就在廣州文化公園的北面,有一條馬路名叫「十三行路」,那裡就是清代十三行商館區的遺址。而文化公園內的十三行博物館,則用1,600多件精美館藏和獨具匠心的佈置,重現了曾經繁華鼎盛。

十三行博物館佔地3,06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090平方米。館內常設「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和「王恆、馮傑伉儷捐贈的十三行時期文物專室陳列展」。廣州彩瓷、通草畫、廣繡、象牙器、外銷扇、五常傢具以及銀器、琺瑯器、玻璃畫、水彩畫、油畫、漆器等外銷精品一一亮相,展覽以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史料和海內外遺存的文物,系統地展示十三行從輝煌到終結的這段雄霸中國對歐美「唯一通商」貿易口岸近百年歷史的景況。

湛江赤坎古鎮:「廣州灣」的法式風情

一說起租界風情,很多人第一時間想起浮現出民國時期的上海景象,又或者是廣州曾經的英法兩國租界地-沙面,其實在廣東粵西的湛江市,也有很多百年歐派街道留存至今,赤坎古鎮就是歐派建築保留最集中的地方。

1899年,雷州府遂溪縣東部沿海(今湛江市區)被法國「租借」,當時名字叫「廣州灣」,對外貿易曾繁盛一時。赤坎區原只是個海邊的古商小埠,早在宋代就已成雛形。自從清康熙年解間除長達200餘年的海禁後,海運商貿迅速發展。閩浙、廣潮、瓊崖商戶紛紛從海上到赤坎經商,高雷一帶商人也從陸路接踵而至,赤坎逐漸形成了繁榮的商埠。

抗戰前(法殖民廣州灣時期),赤坎已建有大量高檔酒肆賓館,也是黃賭毒氾濫之地。當地商人大量走私鴉片煙土,在此生產包裝各種鴉片瓶裝熟膏銷往國內外。當時,印度、哥倫比亞與廣州灣,並列成為世界三大鴉片中心。直到1945年,廣州灣回歸祖國,更名為「湛江」。1949年後,赤坎的各方面發展進入正軌。

這裡的街道,都曾經有一個很洋氣的名字,中山二路步行街即當年的法國大馬路,民主路原稱「克蘭滿索街」......來到赤坎老城,大通街是熱門景點之一,老湛江說它是湛江最古老的商業街之一,與湛江最古老的街道古老渡街相接,是見證赤坎古商埠滄桑的珍「化石」。

各地移民奠定經濟基礎

赤坎商埠算是一個移民城市。自有歷史以來,從浙江、福建、潮州、廣府珠三角、港澳各地遷徙而至的人很多。港人到這裡旅遊一定很有親切感,因為這裡很多建築,都與香港有茪d絲萬縷的聯繫。有「香港電影之父」之稱的黎民偉,其父曾在聞名遐邇的商業重鎮赤坎掘到了的第一桶金,黎民偉也是在廣州灣掘到第一桶金,為他日後投資電影業奠定一定經濟基礎。如今,黎民偉故居就在民權路與大同路交界處,這裡原來是也黎民偉父親的店舖。現在的中興街1號,曾經是聞名一時的大中酒店所在地,而這裡也是港人熟悉的粵劇名伶紅線女與馬師曾結緣的地方。

今天再到赤坎古鎮,一定要到和平路走走,這條原名「龍總督街」的街道,也是赤坎騎樓建築群保存完成的一段,有經營鴉片生意的三有公司舊址、書畫家趙少昂題字的「光裕堂」和為地下黨掩護的「長髮莊」,中段還有一家私人博物館,展示包括煤油燈、煙槍、老傢俬和建築構件等老物,到處散發蚇@郁的民國風情。

連州前江鋪:古宅古巷訴說歲月悠悠

粵北有一座低調的千年古城--連州,這裡自古就是中原入粵的三大官道之一,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前江鋪就位於連州市東陂鎮,是粵湘「茶亭古道」上一個精緻美麗的小村。

挑夫肩挑油鹽互市

據記載:前江河南郡邱氏始祖法廣公於明朝洪武21年(西元1388年)從福建搬至前江開基, 直至清末民國初年,前江鋪便形成了一個古驛道上繁華的商埠古村。村中年邁的老人介紹,村裡最初開的店舖為夥舖,後來漸漸有了賭館、煙館、飯館、茶館、當舖、商舖等,足有近30間,並建了涼亭。一河兩岸,兩條古街每天行走茯D夫、商賈,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熱鬧。

隋唐時起,連州已被譽為「嶺南三州」之一,由湖南藍山、寧遠、永州等地通往廣東的古道稱「茶亭古道」。挑夫們從湖南挑來茶油、花生、藥材、湘紙、蜜糖等,或從連州挑去布匹、食鹽、海味、水果、洋火等雜貨,古道由湖南藍山經豐陽、茶亭、東陂後從前江鋪村穿過,再經東村、新鋪、界山到連州。蜿蜒的古道,遍及挑夫汗灑的足[,見證挑夫肩挑的辛酸歲月。

古老的石拱橋、斑駁的石板古街、重簷飛翹的古宅......前江鋪的古村建築多為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築,最引人注目的是村東的一座碉樓,碉樓高約十米,共三層,外牆設有槍眼和瞭望窗,從大門進,是一條通往門樓和村中的古巷;碉樓左、右兩側連茈j宅幾座,門外是一個用青石板鋪就的廣場,一條小河環繞而過。

潺潺小河細水長流,數十間店舖隔河相望;河上兩座古石橋連接古道,橋邊還有一口古井,井水常年清澈甘甜,頗有江南水鄉的韻味。「小橋流水人家、古宅古井古巷」,是攝影愛好者們對前江鋪的形象概括。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