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允畋校老師採「放羊」政策 讓同學自尋最佳「草地」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若將博物館比喻為海洋,那「百川」就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展品。博物館有收藏、研究文物的作用,佛教黃允畋中學更善用博物館,將其當成學校的「第二教室」,讓學生由情感出發,以感官為輔,「全方位」提升同學對中國歷史的認識。■香港文匯報記者 詹漢基
剛踏進10月,校長葉偉儀已舉辦兩次博物館參觀活動,分別帶選修中史的高中學生欣賞香港文化博物館「數碼敦煌-天上人間的故事」,及香港海事博物館的「東西匯流-十三至十八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兩大展覽。
香港文匯報記者「跟團」前往文化博物館和同學一起「上課」,沒想到中史科老師倪文娟採取「放羊」政策,不安排導賞員,不派發工作紙,同學在館內自由參觀。沒有導賞員的束縛,同學們果然像小綿羊似的,各自尋找適合自己的草地。看蚞ル耵滬I影,倪文娟反問,「讓他們純粹感受博物館的氣氛,不好嗎?」
香港文化博物館與敦煌研究院合辦的「數碼敦煌-天上人間的故事」展覽,運用了數碼科技,以不同的方式呈現敦煌出土文物及石窟藝術。敦煌石窟被譽為「中世紀的百科全書」,西域畫風與中原畫風碰撞、結合,題材包含中國、印度的佛教故事。
來到展中設置的VR虛擬洞窟,同學紛紛舉起手中的Cardboard,拿荓皛溼閬的左顧右盼,上下張望,彷彿穿越了時空來到西魏時期,置身洞窟之中,表現興奮。「學生會覺得書本上的『中史』距離他們太遠,無法感受到時間的『長』與地域的『廣』。」
倪文娟認為,學中史最重要是由心而發,只要點燃了心中火苗,會事半功倍。
至於香港海事博物館的「東西匯流-十三至十八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展覽,帶給學生多元的感官刺激,葉偉儀更讚不絕口,表示「博物館應該就是這樣的。」
展覽從「香港視角」出發,圍繞「絲路源流」、「經濟大海」、「沉船遺珍」等主題展示海洋地圖、水中打撈起來的青花瓷盤、貨幣,介紹「海上絲綢之路」於南海沿岸的發展歷程。
不說不知,原來香港東面的西貢起名於明朝,有「西來朝貢船隻停泊港口」之意,可見香港原來不只是小漁村,而是一個港口。
校長:博物館體現人文精神
葉偉儀指,「博物館體現了人文素養與人文精神。」他認為在強調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的現代社會,博物館更有存在的必要。
他感慨:「現在手機太先進,沉溺在聲音、畫面中,總不及用手去摸、用鼻子去嗅、用身體去感受。」
在「經濟大海」展區內,放置了數個香爐,分別裝有沉香、丁香、檀香及麝香,參觀者可湊近香爐,辨別各種香料的甘、清、辛、醇,享受蚇Ⅹ媼茖倥銂熔H淡香味。展內亦有緞子絲綢,同學摸後,均笑言那是「滑溜溜」的體驗。
參觀了「數碼敦煌」展覽後,3名修讀中史的中五生劉鴻銘、楊雅妍及楊文靜,異口同聲表示是次展覽得荈W出所望。
由於該校是佛教學校,鴻銘指平日學校也有涉獵有關佛教的思想,在壁畫上看到以往聽過的佛教故事,特別親切。
學生:助增國家歸屬感
雅妍自覺圖像比文字更能吸引自己,過往看到教科書所教的制度史、交通史等,她會想「這與我何干?」然而去過不同的展覽後,她終於明白,歷史在演化,自己也總在思考日常生活與歷史的關係。
文靜則表示,從書本以外的地方接觸歷史,無疑會對國家文化、歷史認識多了,對國家的歸屬感也提升了。
葉偉儀形容,帶同學外出參觀是在散播種子,只要他們看多了,自然會將武俠小說、宮廷劇、課本知識,與眼前展覽所見的知識融會貫通,「當教清朝課題時,金庸迷、延禧迷可能比老師更熟悉課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