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話你知】凡有華人處 皆見金庸俠

2018-11-14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一代文學巨匠查良鏞雖然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已經封筆,但其小說至今仍不時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其影響力多年未減。

查良鏞在1924於浙江海寧出生,他畢生從事新聞工作,早期曾在杭州《東南日報》、上海《大公報》和《新晚報》任職過記者、翻譯和編輯。他在1948年移居香港後更於1959年創立了《明報》。

他對華人社會最大的影響力必然是其創作的小說,他在1955年開始以「金庸」為筆名,於香港的《新晚報》連載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他之後更創作出《碧血劍》、《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及《雪山飛狐》等合共15部武俠小說,至1972年完成《鹿鼎記》後才宣佈封筆,但亦繼續修訂其作品。

小說章節列內地課本

學術界甚至形容查良鏞為「20世紀中國文學大師」,將金庸研究稱為「金學」,中國教育部將其小說部分章節列入「全日制普及高級中學《語文讀本》(必修)」,不少電影公司及遊戲開發商更改編其小說成為電影、電視劇、漫畫和電腦遊戲等。另外,金庸小說亦有被翻譯成泰文、越南文及印尼文等,在東南亞多國出版。

查良鏞在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開始涉足政界,曾出任廉政專員公署市民諮詢委員會召集人和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委員。他於1981年及1984年到內地訪問時曾與鄧小平會面,是首位獲鄧小平單獨會見的港人。他在1985年更出任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