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院士.細說】睇症兼科研 救人也育人

2018-11-15

沈祖堯:投身研究創全新領域 縱有冒險也值得

國家大力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政策與資金均已一浪接一浪到來,然而綜觀本港形勢,社會大眾始終對科研前景存在疑問,學生縱然有志亦未必敢冒險挑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文大學前校長及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沈祖堯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分享當年從前線醫生進而兼顧科研的心路經歷。他以過來人身份坦言投身科研代價不輕,但從研究開創出全新領域的成就感,並非一般工作可以比擬,縱有冒險也是值得。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每年文憑試放榜,一眾狀元尖子前路去向往往是社會焦點所在,而讀醫幾乎是他們最普遍的選擇。「現實的確如此,在香港讀醫的大都是考試最好的200名至300名學生,但講到投身醫學科研,興趣則不算很大。」

沈祖堯分享多年觀察所得,指醫科生畢業後絕大多數只會選擇相對穩定的臨床工作,甚少人會再花幾年讀博士、做研究,「因為一旦花時間在研究上,便可能要擱下自己的專科訓練,從而影響晉升機會。」

正因「不安本分」 工餘自我進修

如此說來沈祖堯的個人經歷或算是異數,在1983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後到威爾斯親王醫院內科學系任職,1989年毅然放棄醫生工作,遠赴加拿大升讀博士,因為「做了大約四五年醫生,一直很不滿足於每日做同樣工作、見同樣病人、開同一隻藥。」正是這點「不安本分」,使他決心尋求進步。最初是在「朝9晚6」之外的工餘時間自我進修,「學做實驗,睇電子顯微鏡,種菌之類」,但當時不過是自發找幾位教授好友仗義指點,漸漸感覺所學始終有限,最終還是下定決心,放棄工作繼續升學。

「不過當年做回學生其實相當艱苦,無論入息地位都跟醫生差天共地。」沈祖堯憶述,讀博士時自己雖已坐擁包括裘槎在內兩個獎學金資助,但加起來也不過是他之前醫生人工的三分一,「而且一個人在外國人生路不熟,租樓坐車樣樣都貴,每日食餐飯都要計下花幾錢。」

畢業面臨兩難 決定跳出框架

另一方面,假如當年繼續醫生工作,將有機會一步步晉升為高級醫生(Senior Medical Officer)以至顧問醫生,「事實上在我回來時,所有同班同學都已升上高級醫生,而我則維持在離開前的職位。」況且在加拿大博士畢業後,沈祖堯感嘆當時還一度面臨兩難情況,「想要留下來並不容易,回到香港又未必有足夠好的實驗室繼續進行研究」,猶幸那時候中大剛好有講師空缺,總算邁出全新一步。

若從入息條件比較,沈祖堯坦言講師跟醫生無法比擬,但強調由此至終都覺得當年做對了決定。「在加拿大生活幾年開闊了眼界,經常跟科學家們日日夜夜工作,亦可多了解他們思考事物的方法。」結果亦完成了出發前的理想,培養出研究全新領域的能力,「就是所謂的『think out of the box』(跳出框架思考),而不只是每日依書開藥。」其後他開展了幽門螺旋菌研究,往後更得出一個又一個重大發現,成就香港其中一個最出色的醫生科學家。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