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對於保險業的發展,近年有愈來愈重視的趨勢。有保險業人士向香港文匯報透露,數年前內地人來港買保險,令本港的保險業發展蓬勃,但自從內地加強監管資金出境後,內地客來港買保單遇到了一定關卡,故保險界都希望藉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作突破口,讓本港保險業能正式在大灣區拓展業務。
巴曙松提出「壽險通」雛形
港交所(0388)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曾在本月初公開表示,去年底粵港澳三地銀行的總資產約7萬億美元,存款總額有4.7萬億美元,超越紐約及三藩市的大灣區。去年粵港澳三地的保險保費收入高達1,280億美元,相當全中國保險總保費收入的25%,可見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基礎良好。
他指出,粵港澳大灣區中11個城市的區域發展並不平衡,人均GDP差距較大,最富裕的香港、廣州及深圳,GDP總量超過2萬億元人民幣;第二層的佛山和東莞,GDP約6,500億至8,000億元人民幣;第三層的6個城市,GDP約在2,000億至3,500億元人民幣。
故此,巴曙松認為,大灣區居民的跨境資產配置、及企業跨境融資需求殷切,建議推進港澳保險業在內地大灣區開展醫療保險和財險業務,讓粵港澳三地的互聯互通進一步加強;又建議港澳保險公司可與廣州的保險公司合作,在境內提供多元化的港資保險產品。巴曙松的建議,被業內人士認為是保險業的互聯互通、也是昨日金發局提出的「壽險通」雛形。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