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紙上竟然可以雕刻?聽起來如同鐵樹開花。但這不是天方夜譚,河南葉縣的民間藝術家楊國峰已經實現了紙上雕刻,他為此申請了國家專利,被譽為「中國紙上浮雕第一人」。這創新的藝術形式,呈現出雕刻與剪紙的況味,使人為之耳目一新。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艷華 河南報道
尋尋常常的紙,如何變身為雕刻的媒質?民間俗語曰「人情薄如紙」,映射出紙乃薄物,而薄紙似乎與雕刻風馬牛不相及。在見楊國峰之前,記者內心疑竇叢生。雖然之前也曾聞聽過蛋雕等種類的藝術雕刻,但紙雕卻是聞所未聞。
長期浸淫成熟巧手藝
在楊國峰的家中,記者見到了他的紙雕作品,涵蓋人物、風景、靜物等。紅色的紙上,佈滿一道道線跡--這契合了中國畫的線性表達,局部呈現出被剔除紅色而顯露白底的塊狀。這些線跡與塊狀「留白」的組合,刻畫出所要表達的作品對象。這種新的藝術表達形式,可謂獨出心裁,流淌出雕刻與剪紙的風味,令觀者耳目一新。
在小品之外,楊國峰似乎更熱衷於鴻篇巨製的長卷。他為記者展示了一些大型作品,如《清明上河圖》、《百虎圖》、《百馬圖》等。《清明上河園》刻畫了密密麻麻的人物、房屋和舟船橋樑,線條疏密有致,虛實結合,以紙雕的藝術形式,再現了北宋帝都汴京的繁華。這幅作品花費了楊國峰兩年時間,可謂殫精竭慮。廢紙三千,面壁十年《昆陽之戰》是楊國峰今年主攻的另一長卷,長達三十六米。葉縣是歷史上著名的昆陽之戰戰場,楊國峰欲以這種新的藝術形式,再現家鄉的歷史風雲,從而宣揚自己的家鄉。
在這尚未完成的《昆陽之戰》之上,楊國峰向記者演示了他的精湛的浮雕技藝。只見他手執電磨,在已經描摹過的痕跡上小心翼翼地運行,全神貫注。雖然比不上「筆走龍蛇」的灑逸,但是楊國峰駕馭電磨的嫻熟亦是得心應手,時而如行雲流水。「這個紙只有0.25毫米厚,稍一不慎,就穿透了,前功盡棄。所以,這個力度的掌握,特別重要,要靠長期實踐的累積。」楊國峰說,為了使這門藝術精益求精,他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紙雕先須將要刻畫的對象以線條兼以塊狀「留白」,模移至紙上,然後以工具刻下已經模移過後的線條痕跡,鏤去留白部位的紙色。
實際上,為了細膩呈現所刻畫的對象,在紙色與「留白」之間,存在一種顏色的「過渡」,即不完全鏤去紙色,使之若隱若現,如淡淡雲霧一般。這種虛實結合的手法,使作品更有魅力。因為在薄薄的紙上「行針走線」,對於初學者而言,無異於高空走鋼絲,無異於如履薄冰。尤其是「過渡色」的處理,近乎苛刻。這門技藝,看似簡單,其實非得「鐵棒磨成針」的工夫,以及高超的悟性,方才修成正果。廢紙三千,面壁十年。經過長期的探索和沉澱,楊國峰在紙雕技藝上精進飛速,游刃有餘。
好奇心下嘗試紙雕
生於普通農民之家的楊國峰,自幼喜愛書法、篆刻和剪紙,作品多次在省市大賽中獲獎,並榮膺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在那貧困年代,他曾在磚塊、蘿蔔、泥塊和木頭上練習篆刻,篆刻技藝與日俱增。一次酒後,一位朋友戲謔道:「你篆刻這麼好,你可以在紙上篆刻嗎?」所謂「言者無意,聽者有心」。試驗過諸多雕刻媒質的楊國峰決定嘗試紙雕。他的這一念頭在初始曾被人指為「天方夜譚」。實際上,對於這前無古人的「紙雕」,楊國峰其實心裡也沒譜。但他有一顆好奇之心,牽引着他向未知領域探索行進。
尋覓可供雕刻的紙張委實踏破鐵鞋。楊國峰在全國各地尋訪多年,如嘗百草的神農那樣,實驗了各種各樣的紙張,最終他發現了一種0.25毫米厚的紅色的紙張,比較符合需求。而雕刻工具的選擇亦是大費周章,在最初的幾年裡,他相繼對鐵絲、縫紉機的機針以及刀具予以改造,使之成為雕具。過程雖為曲折,但楊國峰成功研製出了紙雕。新的藝術形式誕生,他為之興奮不已。天方夜譚終究不是神話。
幾年之後,楊國峰以電磨作為雕刻工具,這無疑提升了速度,然而駕馭速度這只野馬卻是一個難題,楊國峰在長久的習練之後,終熟能生巧,巧能生妙。「中國紙上浮雕第一人」非偶然在琢磨出紙雕這一新的藝術之後,一次楊國峰攜帶作品去平頂山拜訪一位當地知名畫家,這位畫家見過他的紙雕作品後,大驚失色,他說平生尚未見過這種藝術形式,建議楊國峰申報國家專利。在這位畫家的啟發下,楊國峰將紙雕申報了國家專利,填補了一項空白,他從此被譽為「中國紙上浮雕第一人」。
「中國紙上浮雕第一人」的榮譽眷顧楊國峰,並非偶然,這除了他的探索精神之外,還得力於他所積澱的雕刻、書法和剪紙藝術。這三項藝術,與紙雕息息相關,相輔相成,是他開拓紙雕的基礎。
望藝術能傳承下去
不僅如此,楊國峰對藝術的執着也是成功的砝碼。2000年楊國峰所在地方的化肥廠倒閉,他被迫下崗。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回不改其樂。在生活困窘之下,楊國峰如貧困中的顏回般,依然不改藝術初心。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程建軍對楊國峰的紙雕作品大加讚賞,鼓勵他將這一新的藝術形式弘揚下去。當地不少人想拜楊國峰學習紙雕藝術,一些人建議他辦班傳授紙雕藝術。而今,他的兒子已經跟隨他學習紙雕。楊國峰說:「我年齡逐漸大了,因此需要將這一藝術傳承下去,不能讓它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