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在貴州省黃平縣的山上和土裡到處都是,不過,我們只曉得拿來做菜吃。」張傑說:「後來在汪老師給我開的藥裡,才知道它是苗醫治療癌症的『標配』和剋星之一。」張傑是貴陽中醫學院教授汪毅40餘年行醫生涯中諸多成功治癒的重症患者之一。汪毅長期從事中醫藥、民族醫藥的教學、科研和臨床研究。2000年前後,開始整理自己的研究記錄,希望能系統地整理出以苗醫為主的貴州民族醫藥。目前,已陸續推出《黔本草》的前兩卷。 ■香港文匯報
記者 周亞明 貴州報道
2011年,懷有六、七個月身孕的張傑發現脖子腫大,在一家醫院被確診患了甲狀腺癌。生下女兒後,在另一家專門的腫瘤醫院做了切除手術。手術據說很成功,但在隨後的一次全身檢查中,卻發現肺部和其他一些地方有陰影。本身也是醫生的張傑知道,那些沒有切除乾淨或新生的癌細胞,存在「轉移」現象。
在確知西醫沒有治療「轉移」的方案後,張傑轉而求助中醫。通過曾就讀貴陽中醫學院的表妹楊青,找到其老師汪毅。身為貴陽中醫學院教授,汪毅卻給張傑開出苗藥處方,其中就有苗家常用藥魔芋。
尋常物竟是治癌「主攻手」
魔芋當然是尋常之物。張傑對它印象深,首先就因為它是如此尋常,卻承擔了治療癌症的「主攻手」,令人意外;其次是用量大。前後六、七年,張傑服用的每一劑藥,裡面都有魔芋,累計達100公斤左右;第三,就是按汪老師的說法,張傑老家的野生魔芋好,乾脆叫她自己在老家「收」,自己加工、自己用。
「我請家裡人給我『收』野魔芋,就在院壩裡洗乾淨,切片,曬乾,每劑加入30克。」張傑回憶說:「做藥的魔芋要先在開水裡熬兩個小時去毒,再加入其他藥材熬製。」
「當時就是一天一劑,吃了半年。半年之後又去做第二次檢查,核磁顯示,肺上的陰影就沒有了,表示那個『轉移』已經『消』了。我這幾年年年都複查,今年5月也去複查了。腫瘤醫院醫生說我各項指標都很好,都在正常範圍內,而且已經五年了,可以說是『臨床治癒』了。」
巧合的是,《黔本草》「魔芋」條目所用的圖片,正是拍攝於張傑的老家--貴州黃平縣的深山峽谷之中,即專業術語所稱之「原生境」。
原植物藥材圖片「一一對應」
「魔芋」收錄於《黔本草》第一卷第210至211頁,該條目所載圖片一共四幅。其中,三幅原植物圖,一幅藥材圖。三幅原植物圖片中,一幅係魔芋開花的特寫,一幅係魔芋植株--主要是散開枝葉的俯拍,另一幅除了圖片中心區域的一叢魔芋植株,還看得見植株生長的背景。藥材圖片,則是乾燥處理後的塊莖。有必要提及的是,該照片上的乾燥塊莖,正是取自前述三幅圖上呈現的植株。不止一位專家指出,這種圖片和原植物及其藥材的「一一對應」,無論是從藥學還是醫學的角度,都非常重要。
正在發揮治病救人功效的400味「黔藥」,和魔芋一起,被《黔本草》一、二卷收錄。
汪毅說,鑑於貴州作為全國四大中藥材主產區的資源地位,以及他此前拍攝的數萬張圖片和收集到的素材,《黔本草》正準備在2020年出版第三卷,一共出到第五卷,預計收錄「黔藥」1,000味左右。
他透露,《黔本草》出齊以後,他還準備把多年的苗醫藥經驗系統總結一下。「內容有了,就是還沒想好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