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從四診分析嬰幼兒發燒 防治重在「扶正氣 祛病邪」

2019-01-06

踏入新一年,相信大家的願望都希望「身體健康」,尤其是有子女的更加想子女健健康康地成長。近年,手足口病與諾如病毒肆虐,去年10月曾有監測數據顯示,指出手足口病持續活躍,學校和院舍幼童有密切接觸,令疾病較易傳播,可能出現零星爆發個案,並呼籲由於幼童易受感染,故家長應多加留意子女健康。同時,政府亦有調查觀塘一遊戲設施場地爆發的一宗諾如病毒腸胃炎個案,並呼籲市民和場地人員時刻保持個人及環境衛生。

文:香港中醫學會教務長 藍永豪博士

圖︰藍永豪博士、資料圖片

手足口病與諾如病毒感染相當於時行疾病,均可讓嬰幼兒出現發燒的症狀,根據壎籵嬝@中心資料顯示,手足口病全年均會出現。除5至7月的夏季高峰期外,10至12月亦會出現較小型的高峰期。儘管手足口病患者亦可能沒有病徵,或者只出現皮疹或口腔潰瘍等病徵,大部分手足口病患者病徵輕微並在7至10天內自行痊癒。

病發初期通常會出現發燒、食慾不振、疲倦和喉嚨痛。發燒後1至2天,口腔會出現疼痛的水,這些水初時呈細小的紅點,然後會形成潰瘍。潰瘍通常位於舌頭、牙肉以及口腔的兩腮內側。另外,手掌及腳掌,甚至臀部或生殖器亦會出現不痕癢及有時會帶有小水的紅疹;而諾如病毒以往常被稱為諾沃克類病毒,所有年齡組別的人士均有機會受感染,而感染於冬天較為常見,其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腹痛、輕微發燒及不適。大部分患者一般會自行痊癒,症狀通常在1至3天內有所改善。

而諾如病毒是食物中毒的常見成因,常引致急性腸胃炎,通常與食用未經煮熟的貝殼類海產有關。諾如病毒感染通常在人群中交叉感染,亦會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中得以傳播。

預防手足口病與諾如病毒

如預防手足口病,務須在接觸口鼻前、進食及處理食物前、處理被污染的物件後、咳嗽及打噴嚏後、如廁後、更換尿片後及接觸水後,用清水及聹G洗手;打噴嚏及咳嗽時,用紙巾掩蓋口鼻,其後徹底洗手。將染污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不要共用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當居所爆發手足口病期間,避免集體活動。

預防諾如病毒感染,尤須重視食物食水的衛生,宜只飲用煮沸後的自來食水或可靠商戶的樽裝飲品;避免飲用來歷不明的冰塊所調製的飲料;從衛生及可靠的地方購買新鮮食物;水果在進食前才清洗和去皮,避免進食沒有烹煮的蔬菜。甲殼類海產宜徹底煮熟才食用。處理食物或進食前、如廁或處理嘔吐物或糞便後,應用聹G及清水徹底清潔雙手。

所以,無論手足口病和諾如病毒感染,從預防而言,首要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如出現發燒、嘔吐或腹瀉等腸胃病徵的人士,應停止上班或上學及盡快求診。患者或帶菌者切勿處理食物和照顧兒童、長者和缺乏免疫力的人士。

中醫對嬰幼兒發燒的認識

事實上,發燒在嬰幼兒的疾病中是一個很常見的症狀,從新生兒可患上的胎黃、臍瘡;常見病證如感冒、咳嗽、哮喘;到具傳染性的時行疾病如丹痧、麻疹、風痧、水痘、痄腮等,及嬰幼兒特有的夏季熱,還包括嬰幼兒嚴重疾病如小兒暑溫、肺炎喘嗽、急驚風、疫毒痢,及至內科病證如疳證及泄瀉等,均可出現發燒這個症狀。

嬰幼兒臟腑嬌嫩、易寒易熱、易虛易實,因此易招致疾病;且發病容易、傳變迅速,中醫素來有小兒「三有餘」(陽常有餘、肝常有餘和心常有餘)和「四不足」(陰常不足、肺常不足、脾常不足和腎常不足)的說法。

因此,中醫處理嬰幼兒發燒,主要從四診(望、聞、問、切)的資料綜合分析病情,結合嬰幼兒的生理特點,作出診斷後,再按實際的情況,釐訂治療原則如解表、和解、清熱、瀉火、涼血、滋陰、退虛熱等,並透過用藥、針刺、小兒推拿等方法進行調治。舉例說,廣西中醫藥大學校長唐農博士曾指出,對於初受風寒,或出現飲食類疾病的嬰幼兒,若兼見發燒症狀,宜慎選祛風、散寒、溫胃、退熱的方法,酌用生薑、橘子皮、紅糖和艾葉等進行調治。

嬰幼兒發燒的飲食宜忌

假如孩子正在發燒,最主要是找出病因,然後對症下藥,中醫治療的總原則是「扶助正氣、祛除病邪」。因此,但凡能影響正氣恢復、或加重病邪的不良飲食習慣和飲食品種均宜避免,例如:進食反覆加熱的剩下的冷飯,容易發生消化不良,加重病情。

因此,即便進食剩飯,其保存時間宜短,並需徹底加熱;不宜吃生冷、寒涼、冰凍的飲食如沙律、雪糕、凍飲、果凍、冷飯、冷麵、冰鎮西瓜等;應用中藥茶療前應諮詢註冊中醫。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